根據最新吉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長沙理工大學在吉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的分數在488至549分,位次為19568至294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吉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88至549區間才能上長沙理工大學。
一、吉林考多少分能上長沙理工大學
1、2022年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8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568名;
2、2021年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449名;
3、2020年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938名;
4、2022年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1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447名;
5、2021年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04名;
6、2020年吉林考生上長沙理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4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941名;
二、長沙理工大學在吉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長沙理工大學在吉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488 | 19568 | 省政府 |
2022 | 吉林 | 文科 | 本一A | 514 | 3447 | 省政府 |
2、2021年長沙理工大學在吉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491 | 16449 | 省政府 |
2021 | 吉林 | 文科 | 本一A | 526 | 3104 | 省政府 |
3、2020年長沙理工大學在吉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526 | 15938 | 省政府 |
2020 | 吉林 | 文科 | 本一A | 549 | 2941 | 省政府 |
已經提交的志愿怎么改
一,考生發現自己高考志愿填錯時,可以登錄填報志愿內的網頁在上面進行修改。
二,注意修改時間,例如:
考生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期限內進行修改,可以修改成功。
如果超出了高考填報志愿的期限,考生就不能進行修改了,因為志愿已經被提交了,志愿已經進入了投檔程序。
考生可以在志愿填報截止時間前多次登錄系統進行志愿修改,每次修改志愿后,均需要按“提交志愿”鍵,一般以規定填報時間內最后一次成功提交的志愿為最終志愿。
注意地區政策.例如:
高考志愿需要確認的省(市、區)比如廣東,在確認后是不能修改的.但是如果確實有錯誤的,采用更正的方法修改。
修改操作的方法.
修改前重新填寫高考志愿填寫草表,審核后將不要的志愿表刪除,重新在網上輸入新填的志愿表。
點擊查詢預覽進行復核。
為什么211院校會招二本考生
這些211院校中的冷門專業或者新創辦的專業就處于一種不尷不尬的境地。這些專業如果仍以一本的分數線來招生就會面臨招不滿的情況,完不成學校的招生任務,因此才降到二本的招生中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些地域性標志院校的211院校,面向本地區考生會有一些二本專業開放。
因此即使是本科二批次錄取的考生也是211院校畢業的名牌畢業學生,對于那些專業要求不高,喜歡名校光環的考生,211院校的二本專業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長沙理工大學最新介紹
長沙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法、哲、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為主體,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生推免權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湖南省文明標兵單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 學校現有金盆嶺、云塘兩個校區,設有22個教學學院、1個獨立學院和1個繼續教育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41000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6500余人。自建校以來,為交通、電力、水利、輕工等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40余萬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多年連續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積淀了“博學、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訓精神和大學文化。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000人,其中正高職稱300余人,副高職稱600余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國家級人才20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等40余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中宣部宣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和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芙蓉學者”等省部級人才370余人。 學校現有83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2個、國家級專業9個、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13個、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3個。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等10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1門,國家級實踐教學臺11個,省級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臺53個。學校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學校,教育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學校,現有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中心)38個。五年,學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30余項;學生獲得國家級各類學科競賽和科技成果獎600余項,省級學科競賽和科技成果獎1800余項。 學校擁有湖南省國內一流建設(培養)學科6個,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現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8個,具有授予同等學力碩士學位資格。 學校擁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標志性科研成果。現有國家級科研臺4個,省部級創新團隊11個、自然科學創新臺46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1個。五年,學校主持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庫作品等國家級項目430項;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98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職務發明專利1150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學院,年來共派出1000余名在籍學生出國出境交流學習。現有來自63個國家的500余名留學生在校學習。 立足,學校將傳承和發揚優良辦學傳統,實施“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依法治校”戰略,堅持育人為本、人才集聚、交叉創新、服務融合、文化引領,著力打造人才培養重要基地、湖南科技創新重要源頭、文創和湖湘文化國際傳播前沿陣地,積極推進“雙一流”建設,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實現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決勝建成“百強”大學,向創新型高水大學邁進。 (2021年11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