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重慶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肇慶學院在重慶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重慶考生上肇慶學院的分數在464至488分,位次為64139至1806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重慶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4至488區間才能上肇慶學院。
一、重慶考多少分能上肇慶學院
1、2022年重慶考生上肇慶學院:歷史最低分需要47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80名;
2、2021年重慶考生上肇慶學院:歷史最低分需要5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061名;
3、2022年重慶考生上肇慶學院:物理最低分需要4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0872名;
4、2021年重慶考生上肇慶學院:物理最低分需要48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4139名;
二、肇慶學院在重慶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肇慶學院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重慶 | 歷史 | - | 本科 | 476 | 19480 | 省政府 |
2022 | 重慶 | 物理 | - | 本科 | 464 | 60872 | 省政府 |
2、2021年肇慶學院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重慶 | 歷史 | - | 本科 | 523 | 18061 | 省政府 |
2021 | 重慶 | 物理 | - | 本科 | 488 | 64139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錄取狀態
1、自由可投(在架可投)
有些省份又叫做“在架可投”,指考生的檔案沒有被投出去或者被學校退檔的一種狀態。
2、正在投檔
代表省招辦正在將考生檔案投給相關院校,而“已經投檔”則代表學生的檔案已經被投進某高校,這也意味著考生越過了被高校錄取的第一道“門檻”。
3、院校在閱
表示高校已經接收到了考生的電子檔案,并正在審閱。需要注意的是,錄取狀態顯示“院校在閱”并不意味著考生將被錄取了,因為通常省招生投給高校的檔案數都是超過學校招生指標的,所以一般都會有少部分學生被學校閱檔后卻不錄取。
4、預退檔
如果錄取狀態是“預退檔”,那就說明考生將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退檔,往往只能參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錄取。不過,考生如果被退檔,高校都會注明退檔理由。
5、預錄取
表示考生將被某所高校錄取了,院校已通過網絡將擬錄取名單提交給省招辦。
6、錄取預審(錄取待審)
部分地區也叫“錄取待審”,代表省招生辦已經在網上錄檢審核完院校的擬錄取名單,但錄取名冊還未經省招辦審核簽字蓋章。
7、錄取
考生被院校錄取。
中國最好100所大學排行榜
名次 | 學校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1 | 北京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2 | 清華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3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4 | 復旦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5 | 中國人民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5 | 浙江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7 | 上海交通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8 | 南京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9 | 武漢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0 | 中山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1 | 吉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2 | 華中科技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3 | 天津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4 | 四川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5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16 | 南開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7 | 北京師范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8 | 西安交通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9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20 | 中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0 | 山東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2 | 廈門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3 | 同濟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4 | 東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6 | 東北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7 | 西北工業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8 | 華東師范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9 | 北京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0 | 華南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1 | 大連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2 | 湖南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3 | 重慶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4 | 中國農業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35 | 蘭州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6 | 華中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7 | 電子科技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38 | 西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9 | 河海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40 | 武漢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1 | 西南交通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2 | 北京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3 | 華中農業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4 | 北京交通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5 | 西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6 | 鄭州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7 | 南京農業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8 | 華東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9 | 蘇州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0 | 南京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1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2 | 東北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3 | 南京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4 | 中國海洋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5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6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8 | 北京郵電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9 | 湖南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9 | 上海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1 | 暨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2 | 合肥工業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3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4 | 南昌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5 | 陜西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6 | 華南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7 | 昆明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8 | 東華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9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0 | 云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1 | 北京協和醫學院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2 | 上海財經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3 | 福州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4 | 中國礦業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4 | 中國政法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6 | 江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7 | 北京化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8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9 | 華南農業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80 | 燕山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81 | 河南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2 | 寧波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首都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福建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5 | 浙江工業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6 | 深圳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7 | 浙江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8 | 江蘇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廣西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上海理工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1 | 長安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北京工業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4 | 揚州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5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96 | 天津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7 | 山西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8 | 齊魯工業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8 | 中央民族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100 | 太原理工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00 | 河北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00 | 西南財經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三、肇慶學院最新介紹
肇慶學院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教育廳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本科院校,創建于1970年,位于廣東省珠三角城市肇慶(距廣州90公里)。肇慶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文明風景區示范點之一,學校坐落其中,與星湖山水相互呼應,盡顯優美秀麗,堪稱讀書治學佳境。辦學五十年來,肇慶學院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譜寫了一篇中國地方大學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華章,共培養了近20萬名各類優秀人才,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融合歷史底蘊,扎根地方辦學。悠悠西江見證了嶺南的滄桑和巨變,沉淀下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兩千年的輝煌。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嶺南文化的孕育下,肇慶學院弦歌不輟、執著追求,走出了一條曲折而通達的發展之路。學校勵精圖治、追求卓越,凝煉了“以生為本、以質立校,學術并舉、崇術為上”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厚德、明智、博學、力行”的校訓,傳承了“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肇慶學院人精神,致力于規模擴大和內涵發展相結合,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學校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學校、廣東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無煙單位、肇慶市森林學校等稱號。 引育優良師資,增強核心實力。肇慶學院面向全國23個省(區)(注:不含港澳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2.6萬人,聯合培養碩士600多人。目前設有19個教學機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職工17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多人,高級職稱500多人,具有博士學位400多人,雙聘院士1人,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受聘擔任學校的教學、科研職務。學校重視“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選送近300名教師到企業、行業接受培訓、掛職和實踐鍛煉,提高了教師的應用能力。 凝練學科特色,推進專業建設。學校擁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大力推進省市共建學科建設和“沖補強”提升計劃,設有省級特色重點學科2個、省級優勢重點學科1個、重點培育學科1個、重點扶持學科1個,“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1個、省市共建重點學科1個,市重點學科3個,機械工程學科為珠江學者崗位學科。按照“做優新師范、做強新工科、提升新文科、發展新農科”的建設思路,學校設立了73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13個,省級以上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9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通過IEET工程教育專業認證5個,漢語言文學專業通過第二級師范類專業認證,化學專業已完成第二級師范類專業認證專家入校考查工作。2021年10月正式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獲批教育、電子信息、藝術三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夯實辦學條件,提升育人成果。學校有主校區和星湖校區兩個校園,總占地面積1200多畝。學校現有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逾3億元,紙質藏書181萬冊,電子圖書108萬種,電子期刊近3.3萬冊,中外文獻數據庫33個。學校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有信息化門戶平臺、OA辦公系統、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服務體系。學校具有較強的教學力量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教學管理嚴格規范,教授、博士在教學第一線為學生上課;學校大力提倡并鼓勵本科生考研,取得顯著成績。我校設立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并獲批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立項。2019年2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特邀我校參加,介紹在振興廣東教師教育、推進“新師范”建設的經驗和亮點。2020年9月,教育部網站發布了我校作為地方教師教育類高校,勇做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主力軍的文章。2020年11月,我校鄉村教師教育經驗做法被教育部稱之為“肇慶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現有數十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超500個產學研合作基地,近700個校級實踐教學基地。學校高度重視就業創業工作,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獲新華社專題報道,學校獲廣東省高校就業創業工作集體典型經驗獎,學校就業指導課獲評廣東省高校就業創業金課。 突出協同創新,加強產教融合。學校以行業產業聯盟和協同創新平臺為推手,匯聚項目、人才和資金,建設創新團隊、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協同創新平臺、高水平智庫,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學校建有省市級科研平臺38個,建設肇慶市協創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肇慶高新區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和智庫12個,建有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服務平臺(肇慶學院智能產業研究中心、肇慶市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約集聚公共服務平臺、肇慶學院重要基礎件產業服務平臺、肇慶環保產業發展服務平臺、肇慶學院高端電子信息服務平臺、固廢綜合利用裝備及其應用技術服務平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重點服務肇慶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節能環保、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主導產業發展,為地方環保產業、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的科技與人才支持力度不斷增強。肇慶學院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被省經信委認定為廣東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被省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廣東省專利技術創業孵化器,被省版權局認定為廣東省版權興業示范基地。建有農業農村部、省重點科研平臺12個。學校雙聘院士傅廷棟牽頭在我校共建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成果轉化(廣東)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實驗基地;農業部在我校建立廣東省西江流域柑橘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環境健康與資源利用實驗室”獲批為省重點實驗室,實現我校省級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獲批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與省農科院植保所共同承擔西江實驗室植物病蟲害防治研究達成共識,共同完成了《西江實驗室綠色植保技術及投入品研究所建設方案》等重大文件,共同申報了省科技廳的實驗室專項并通過答辯。獲批準在我校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與廣佛肇(懷集)合作區管委會簽約共建廣東省省級農業科技園;電子信息產業學院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示范性產業學院。依托“中國硯都”的地方歷史文化底蘊,全力打造工藝美術、產品設計、旅游管理等特色專業,“王府掐絲畫”團隊獲得專利和版權保護150多項,在G20峰會被選為國禮,同時被選為60多個國家駐廣州總領事館的專用禮品,是“肇慶文創龍頭品牌”。 打造校園文化,樹立特色品牌。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文化、體育、藝術競賽活動,并屢獲殊榮。近年來,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廣東省大學生藝術展演等賽事中,共獲得國家級榮譽和省級一等獎上千項;在廣東省第八屆、第九屆大學生運動會上,獎牌總數排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列。學校大力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近年來學校無償獻血工作榮獲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單位獎、廣東省無償獻血促進獎、肇慶市大中專院校無償獻血促進獎等多項榮譽。響應國家號召,賡續援藏精神,選派的前七批共計48名大學生均獲評“墨脫縣優秀援藏人才”,我校被授予“援藏事業功勛單位”稱號。不斷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筑牢網絡思政“新陣地”,學校易班發展中心榮獲廣東高校“十佳易班發展中心”“全國優秀易班輔導員(公共號)”等多項榮譽稱號。在十三屆全國美展、廣東高校美術與設計雙年展、全國青年漆畫展等國家級、省教師雙年展等展覽入選、獲獎30余項,其中在全國美展中入選5件作品,1件獲得銅獎(廣東唯一獲獎),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藝術成果。學校合唱團在“我和我的祖國——廣東省第十三屆‘百歌頌中華’歌詠活動”獲合唱類銀獎。學校獲批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學校先后共1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學校團委被省委宣傳部和省文明辦確定為廣東省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學校示范點,多次獲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