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甘肅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在甘肅招生錄取數據顯示,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的分數在371至471分,位次為70964至2025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甘肅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71至471區間才能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一、甘肅考多少分能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1、2022年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0964名;
2、2021年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7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8968名;
3、2020年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0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6505名;
4、2022年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4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250名;
5、2021年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4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792名;
6、2020年甘肅考生上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271名;
二、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在甘肅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在甘肅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甘肅 | 理科 | 本二 | 371 | 70964 | 省教育廳 |
2022 | 甘肅 | 文科 | 本二 | 442 | 20250 | 省教育廳 |
2、2021年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在甘肅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甘肅 | 理科 | 本二 | 372 | 68968 | 省教育廳 |
2021 | 甘肅 | 文科 | 本二 | 442 | 23792 | 省教育廳 |
3、2020年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在甘肅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甘肅 | 理科 | 本二 | 403 | 66505 | 省教育廳 |
2020 | 甘肅 | 文科 | 本二 | 471 | 21271 | 省教育廳 |
本科專科大專和中專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1、中專: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其招生列入國家統招計劃,畢業由省人事廳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開具的就業報到證(以前稱派遣證),有整套人事干部檔案手續,每年為社會提供大量中等專門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
2、大專:是對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的統稱,這里的大專是大學和專科的統稱,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的統稱。大專院校有別于大專、大中專院校這兩個概念。
3、專科:1999年以前指大學專科學科專業教育(簡稱大專),1999年以后除了師范、醫學、公安類的專科專業教育外,專科通常是指高等職業教育的專科學歷教育(簡稱高職)。
4、本科:是指高等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一般由大學或學院開展,極少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已經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
二、學制年限不同
1、中專:全日制3至4年(部分為5年)。
2、大專:大專一般學制為3年。
3、專科:2年、3年、5年(5年制高職招收初中畢業生)。
4、本科:4~6年(普通全日制),2年(普通全日制統招專升本)。
300-350分可以選擇的二本院校
院校名 | 院校最低分 | 批次名稱 |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 387 | 二本 |
三亞學院 | 387 | 二本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中外合作) | 385 | 二本 |
黃河科技學院 | 386 | 二本 |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 385 | 二本 |
河北東方學院 | 388 | 二本 |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 388 | 二本 |
南昌工學院 | 387 | 二本 |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 388 | 二本 |
300-350分適合報什么二本大學
300-350分可以選擇的二本-閩南科技學院(往年院校最低分392)
閩南科技學院坐落于福建南安,2001年由福建師范大學與菲律賓愛國華僑共同舉辦,是福建省首批設立的獨立學院,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科教育。2018年11月,經教育部批準轉為獨立設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300-350分能報的二本-廣州大學華軟網站學院(往年院校最低分392)
廣州網站學院,簡稱“廣軟”,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是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
三、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最新介紹
長江之濱、揚子江畔,坐落在美麗沙洲的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正在蓬勃發展。一所享有國內“造船工程師搖籃”美譽的江蘇科技大學和一座有著雄厚經濟實力和高度重視教育的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市攜手校地聯姻,共繪高等教育藍圖。學校經過十多年的辦學實踐與探索,形成了極富特色的發展思路和富有創新的市校合作辦學機制。一個充滿活力、契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學府正在崛起。在這里,知識與能力、視野與素養是不變的追求,特色與品牌、開拓與創新是永恒的主題。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前身為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成立于2002年),2012年6月,經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批準,正式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遷址江蘇省張家港市。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是由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代表方:張家港市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蘇科技大學(負責辦學管理)合作創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學院坐落在全國百強縣市前三甲、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市城北科教新城沙洲湖畔,占地約856畝,建設總投資11億元,總建筑面積約27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學風濃郁,象征著熱情、友愛的香樟樹濃蔭遍布,伴隨著瑯瑯書聲蔚然成林。 學校的舉辦方——江蘇科技大學,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普通高等學校,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依托江蘇科技大學扎實的辦學力量,學校采取新機制新模式辦學,與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協調發展,實行“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根植張家港、面向全江蘇、服務長三角”,學校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加快建成一所辦學聲譽好、人才培養質量高、科技創新能力強、對地方有影響力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技術型大學。 學校設有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機電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商學院、公共教育學院等6個二級學院,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制造、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冶金工程、財務管理等25個本科招生專業。學院對學習期滿、成績合格,符合條件的學生頒發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畢業證書;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學士學位證書。 學校始終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潛質、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在校生6000余人,畢業生就業率每年保持在96%以上。學校堅持每年在新生中選拔組建“綜合改革實驗班”。“綜合改革實驗班”的招生以學生高考成績為依據,進校后通過學生自主申請,結合數學、英語考試成績,綜合考評錄取。“綜合改革實驗班”設有工程技術、信息科學和商科3個大類以及國際合作班等類型。學生進入實驗班后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培養,滿足條件的優先在學科大類中進行專業調整。實驗班在管理模式上借薦“書院制”的模式,單獨組班、集中管理,實施“雙導師制”。按照一年級進行通識教育,二年級大類培養,三四年級完成相應專業培養的模式,利用學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和靈活的管理模式,強化教育、培養與督導,為學生繼續教育與留學深造提供良好的條件。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建成了一支富有特色、專兼結合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目前,學校專任教師中1/5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1/3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擁有研究生導師30余人,充分依托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和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現有碩士生約100人在校開展學習和科研工作。現有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4人。中船總公司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人,江蘇省“雙創計劃-雙創博士”1人,江蘇省汽車工程學會首席專家1人,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創業領軍人才1人,泰州市“雙創”人才1人;入選張家港“港城英才計劃”及緊缺高層次人才10人。共有7位教師榮獲省級專業學科講課比賽二等獎及以上,其中一等獎2人;有9位教師榮獲校級講課比賽二等獎及以上,其中一等獎3人。 學校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導向,逐步形成了“立足張家港、服務長三角”的政、產、學、研社會服務體系。學校與張家港市人民政府以及眾多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全面產學研合作。2012年6月,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與江蘇科技大學簽署協議,共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和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計劃3年為研究院投入3000萬元專項經費;2013年,學校與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校企戰略合作協議,設立400萬“永鋼獎學金”。截止目前,學校已與張家港共建省級研究生工作站16家,各類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11家,與20余家企業和行業協會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學校堅持走國際化辦學大路,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英、澳、韓、加、法等20多個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并與美國底特律大學、 倫敦商業研究學院、法蘭西商學院等高校聯合舉辦了合作項目。 學校遵循“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終身教育”的育人理念,堅持打造“先進思想引領青年,高雅文化塑造青年,多元領域培養青年,優質平臺服務青年”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努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勵志教育、助學幫扶、獎學基金、創業扶持等完善的激勵政策為優良學風建設形成了有力的支撐,高水平校園文化及科技活動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在校園文化藝術節、志愿服務以及各類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等活動中屢屢獲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創業實踐等活動,讓廣大學子知識更加寬泛,能力不斷增強。學校團委被評為“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 徜徉在美麗的校園中,清婉的微風拂面,伴送著抑揚吟詠的樂聲;蒼勁雄厚的碑銘,鐫刻著船魂精神的生生不息;蔭蔭蓬勃的桂樹林,記載著科大蘇理工人不懈追求的執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在與時俱進中搶抓新的發展機遇,在激烈競爭中提煉辦學特色,為創建高水平、有特色應用技術型大學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