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調檔線是各高校錄取考生時對某地報考該校的考生在文化成績方面的最低要求。院校調檔線是在該批院校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的基礎上,根據當年考生報考本校志愿情況、分數情況和本校在該地招生計劃數確定的,每年都會不同。
一般來說,同一批錄取院校之間的調檔線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且一個學校在一個省(市)招生,每年都有差別,有的院校在一個省(市)的分數線可能很高,而在另一個省(市)可能較低。這是由當地考生第一志愿報的多少決定的。考生第一志愿對某一院校報得較多,這個學校錄取的分數就高。相反,這個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就要降低些才能完成錄取計劃。例如北京大學2003年在天津市錄取的理科最低分為597分,而當年天津市第一批錄取的分數線為477分,兩省相差120分之多。重慶大學在天津錄取的理科最低分為492分,與天津市第一批錄取分數線只差15分。可見,同一批錄取院校在同一省市的調檔分和錄取分是不同的,各校的錄取最低分與各批分數線也不同,有些學校兩者間分差可達百余分,有些可能只差幾分,十幾分,甚至完全相同也是可能的。如青海省2003年第一批理科錄取分數線為338分,中國農業大學在該省錄取的理科調檔分、最低分也是338分,三者分數一樣。
院校錄取最低分其實就是院校的錄取線。為了弄明白投檔線和錄取線的概念,我們首先要解釋一下高招錄取是由兩個環節組成的 ---- 投檔環節(也叫提檔、調檔)和專業錄取環節。
在投檔環節,由省級高招辦主導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檔比例。投檔比例高于1:1,教育部規定不得高于1:1.20,常見的平行志愿投檔比例接近1:1。所有填報該校的考生按照分數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隊根據招生計劃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檔比例向高校投放電子檔案,投檔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數就是高校的投檔線(也叫提檔線、調檔線)。這里請注意一點:高校的投檔線既不是高校確定的,也不是省級高招辦確定的,而是在投檔過程中自然產生的。
投檔后的下一個環節是專業錄取。專業錄取環節由高校主導操作,省級高招辦配合監督。高校要根據投檔后考生填報該校的專業志愿以及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按照高校專業錄取規則(分數優先、專業優先和專業分數級差)和考生其他條件進行專業錄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會退檔。專業錄取后各個專業錄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專業錄取線,最低的專業錄取線就是高校的錄取線,也是高校的最低分。
專業錄取后如果有退檔發生,錄取線就有可能高于投檔線。如果沒有退檔發生全部錄取,錄取線就會等于提檔線。高校考慮到考生利益,在模擬投檔時候精心測算最佳投檔比例,盡量把投檔考生全部錄取不發生退檔,所以越來越多的高校的投檔線等于錄取線。所以很多人誤認為高校的投檔線就是高校錄取的最低分。
從上面兩個環節我們還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投檔線是高招錄取的中間產物,只有錄取線才是高招錄取的最終結果。或者說投檔成功不意味著錄取成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高校或者考試院常常只公布錄取線,不公布投檔線。
如果高校退檔較多,以至于不能完成招生計劃,不得已在第二志愿(順序志愿情況)或者征集志愿補錄了部分低分考生,高校的錄取線(錄取最低分)還可能低于投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