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其實就是在給社會輸入人才,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需求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那自然會影響到大學教育的變化,這是一個良性的規律。
新增的37個本科專業
面對新專業,考生和家長在報考新增專業總會存在一些顧慮。
一是沒有往年報考數據做參考。
考生家長在面對第一年招生的新增專業時都會遇到沒有往年數據做參考的問題。沒有參考數據報考時往往會覺得心里就沒底。
二是對所報學科專業缺乏了解。
尤其是國家新增專業,考生家長甚至從來沒有見到過這個專業名稱,更別提弄清它學的是什么,對未來發展和就業沒有準確的預期,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
這些顧慮都很有道理,所以,在報考新增專業時一定要綜合考慮、慎重選擇。
對新增專業我們可以從兩種情況來判斷:
一種是“國家新增專業”,也就是以前高校從未開設,在全國范圍內首次開設的專業。另外一種是指,某高校新增專業。也就是說,某專業以前就有高校開設,只是對于某個學校來說從來沒有開設過,現在新增加了,稱之為“高校新增專業”。
而高校新增專業的原因無非有以下五種情況,一是完善拓展學科群的需要, 這類專業相對比較成熟,是高校在學科建設中水到渠成的自然發展,二是由科技發展更新帶來專業升級的自我更新,三是高校向綜合院校發展過程中,豐富學科建設而開設的,這類專業大多是其他高校原來已經開設的專業,四是功利心態使然之下追逐熱門專業,為迎合考生及家長而開設的一些新興前沿專業,這類專業家長和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慎重, 五是一些高校為了有利于招生舊瓶換新裝,只是借科技發展之手對一些傳統的冷門專業增加一些信息科技課程進行簡單的包裝升級,其實專業本身內涵并沒有變化,只是換了一個高大上的名字。
面對新專業,家長和考生一定要做足功課,認清新增或新設專業內涵,了解該專業的開設課程及未來就業去向,新增專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一是新設專業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成長期,才能真正和社會需要真正融合,另一方面,有一些新設專業還處于摸索階段,看似前景不錯,但將來究竟如何還很難說。
切記盲目跟熱,關于熱門專業一是在近幾年就業形勢比較好的專業,二是被社會炒作起來的遠景專業,而新設專業大多屬于這一類,衡量一個專業是冷門專業還是熱門專業,要從就業的角度、供給和需求的數據來判斷。在報考時,很多同學和家長盲目選擇報考熱度高的專業,就是忽略了專業就業方面的數據表現。
“新專業就是熱門專業”,不少高校會這樣宣傳,而且也會援引一些調查數據來說明。比如,近日就有一份關于新職業就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農業經理人等人才缺口近千萬。值得首先發問的是,這些數據是否準確。如果行業發展不及預期,就可能出現人才培養規模超出社會需求的情況。這一問題,在過去20多年里已反復發生過多次。
2002年以后各大高校紛紛設立法學專業,考生報考率也迅速提高,幾年過后大量畢業學生進入人才市場,嚴重供大于求,即使是到了2019年,法學專業的就業率排名也是倒數。2005年以后的物流專業、2010年以后的物聯網專業也類似,所以家長們首先應該冷靜看待近年來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專業,如果一味追求“熱門”,未來未必就是一片光明。
從近年來考生填報志愿以及入校后的學業發展看,由于盲目跟風逐熱,不少學生進校后才發現自己并不適合這一專業。而且,學校一窩蜂地開設所謂熱門專業,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由于開設同一專業的高校多,招生人數多,當辦學缺乏特色、社會需求不如預期,“熱門”轉眼就成“冷門”。
再就是了解該專業在該校的建設情況及在該校所處的位置,再就是通過院校優勢學科分析該專業在國內高校中大致處于什么地位,下面是今年新增最多的專業統計。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機器人工程可謂此次新增專業中的大熱門,新增數量排名前五。僅人工智能一個專業,就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在內的130所高校增設。通過開設該專業的130所高校分析,就會發現院校在申請開設相關專業時存在教學水平懸殊,實力良莠不齊的問題。
高校新增專業怎么樣及都是哪些科類 | 女生物政生考生能報什么專業 | 新高考物政生能報什么專業 物政生組合好不好 | 高考色盲可以報考的專業具體都是什么專業 |
考生高考色盲可以報考的專業有哪些 | 女生考部隊文職需要什么專業 部隊文職工作怎么樣 | 大學不限制色弱的理工專業具體是什么 色弱適合報考專業 | 大學不限制色弱的藝術專業有嗎 色弱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
大學不限制色弱的專業有哪些 色弱和色盲有什么區別 | 女生適合報考什么專業的大學 |
對于新開設的專業來講,院校的專業師資力量多從相近的專業組合或拼湊而來,在沒有相關教學經驗或較強實力相關專業支撐的情況下,能否秉持為學生負責,并為錄取學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對此我持懷疑態度。
最后張老師提示:選擇專業一定要秉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依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綜合能力、家庭資源以及未來就業充分做好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科學平衡冷熱專業、新興專業與傳統專業,統籌考研、就業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