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位次是如何排的
考生們的位次是唯一的,是經過比較小分得來的。以理科考生為例,同是670分的考生,先比較他們的數學成績,排一下名次,數學成績相同的,再按理科綜合排名,理科綜合相同,再按語文排,語文相同,再按英語排,英語相同,再按基本能力排,經過這樣排小分后,即使成績相同的考生,位次也不同了,如果這時還有考生成績相同,那機器給每個考生一個隨機碼,誰的隨機碼數字小,誰排在前面,所以每個考生的位次都可以保證唯一,考生的位次也已經包含了各種加分因素。
2、高考是如何換算位次排名的
1、看自己:在“一分一段表”中查找與自己成績相對應的分數排名和這一位次成績共有多少考生,以確定個人成績在全省的位置。
2、看學校:對比一下近三年來的“一分一段”表,看看所想要填報的大學連續三四年的校線在哪個段位,若自己的分數比至少兩年的段位高,那報考該校把握較大。
3、分梯度:如果成績所在的某一分數段上其他考生過于集中,那么在填報志愿時就應注意保持各院校、各專業的志愿填報梯度,根據實際情況,每所院校有不同分值的專業級差,填報時應考慮到這些因素。
4、大小年: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種所謂“大小年”的現象,通俗地理解就是某所或某些學校的報考人數不穩定,出現了錄取分數線水平起伏較大的現象。
“熱”的可能變“冷”,而“冷”的可能變“熱”,考生需要考生結合往年錄取信息,并綜合學校多方情況全面判定,地理位置、學校改名、院校升級、招生計劃變化等來審時度勢,確定自己的報考行為。
換算公式:
(1)2021高考位次/選物理人數=2020理科位次/理科人數
(2)2021高考位次/選歷史人數=2020文科位次/文科人數
2021高考位次:選物理或選歷史的全省位次,會跟隨高考成績一起公布;選物理(歷史)人數:2021年選物理(歷史)的總人數,可以在一分一段表上可以直接查到(即最后一個人的位次加上人數);理科(文科)人數:2020年理科(文科)總人數。這種方法就是將選物理或歷史后的高考位次,轉換為2020年的理科或文科位次,進而使用后面這種“等效位次”參考往年招錄數據。
除此之外,就是三分法,三分法是指偏理的看物化生三科的平均位次,偏文的看史地政的平均位次。比如,山東一模成績600分,總位次為12866,物化生三科的平均位次是10398,偏理的位次不高于10398;史地政的位次是2468,偏文的位次不低于2468。10398占總位次的80%, 2468占總位次的20%,據此,我們算出偏文的位次不高于2468-2468*60%=987,偏理的位次不低于10398+2468*60%=1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