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的學科評估等級是什么意思
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簡稱學科目錄)對全國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開展整體水平評估。學科評估是學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2002年首次開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輪。
第四輪學科評估于2017年4月啟動,按照“自愿申請、免費參評”原則,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估體系在前三輪的基礎上進行諸多創新;評估數據以“公共數據和單位填報相結合”的方式獲取;評估結果按“分檔”方式呈現,具體方法是按“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9檔公布: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
2、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公布
目前我國官方沒有對各高校進行排名,但是對各個大學的學科進行等級評估,目前一共完成了四輪學科評估。在上一輪“雙一流”評估中,很多學校就依靠A+學科入選我國的“雙一流”高校名單,由此可見第五輪學科評估對每個高校來說都特別重要,此外,我國目前也正在進行第二輪“雙一流”評估,很多學校都希望進入雙一流名單,畢竟我國的高校數量達到了3000多所,而雙一流高校僅僅為一百多所,如果目前進行的第五輪學科評估表現較為出色,也會增加進入雙一流名單的概率。那么學科評估的指標都有哪些呢?就在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
該方案注重多元評價,采取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志性學術成果,采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志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充分運用基于定量數據和客觀證據的專家融合評價方法,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價與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