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榜樣》專題節目觀后感1
在中央組織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錄制的《榜樣》專題節目中,集中展現了9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基層黨組織代表的事跡,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傳承
節目中的“兩優一先”代表和嘉賓中,有75歲的老書記,也有34歲的基層干部;有1937年就參加革命的“將軍夫人”,也有“80后”的青年教師。榜樣的精神,因時而變,又脈脈相傳。
當87歲高齡的陳先達教授筆耕不輟、在教學一線培養著他的第四代弟子,年輕的徐川以一篇《我為什么入黨》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熱烈反響,吸引眾多90后、95后的年輕人尋找關于黨、關于信仰的答案;
年逾古稀的吳金印老書記仍在唐莊鎮發光發熱,而早在10年前,年僅25歲的尼瑪江村就開始了他第一次駐村生涯;
有同事嘆息著低谷時許多人離開的選擇,好在胡雙錢已經在飛機零件制造一線帶起了一支平均年齡30歲的隊伍……
我們感念吳金印、陳先達、龔全珍這些老前輩一生的堅守奉獻,更欣喜于欣欣向榮的新生力量的成長。
節目中,還再次宣告了河南省蘭考縣脫貧的消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焦裕祿已經去世52年,但焦裕祿的精神,一刻也未曾磨滅。
帶動
“他工作過的地方,有一批人會像他”。
回顧廖俊波生平的短片里,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
廖俊波離開了,但“俊波速度”卻在福建省乃至全國基層干部的身上傳播開來,“能到現場就不到會場”已經成為了很多干部的工作原則。
我們關注榜樣,除了他們自身的事跡作為,更感動于他們對周圍的改變、對身邊人的影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在吳亞琴的社區,70歲的老人選擇入黨,并成為社區綜治協管員,維護著社區治安;在尼瑪江村駐村的地方,藏族木匠小伙子看到外來的“第一書記”為本地發展如此用心,決定跟著他一起努力,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現場,劉銳請出了與自己一起巡航黃巖島的五位戰友;護士長杜麗群的背后,是艾滋病科的醫護團隊;而景海鵬代表的,是他和隊友們,乃至無數個航天人的辛苦與夢想。
節目中邀請的,是一個個榜樣代表,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個行業、一條條戰線上,一支支堅定、團結的隊伍,一個個充滿凝聚力、戰斗力的群體。
同行
榜樣,從來不只是一人一事的偉大,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和傳承、影響與帶動。每一項事業的進步,每一項成就的取得,往往不是一個人、甚至一代人的貢獻,而是一群人、幾代人綿綿不斷的付出。
如果說榜樣是旗幟,他的四周已經有多彩的旗幟在一同飄揚;如果說榜樣是明燈,我們看到的,不是孤燈閃爍,而是一大片閃亮的光芒。
《榜樣》節目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示著,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榜樣的精神從未斷裂,從過去到現在,從身邊到更遠,榜樣已經引領著許多人同路前行。
如今,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近在眼前,新的時代、新的使命在呼喚著的,正是每一名黨員,不忘初心,堅定方向,與榜樣同行。
2017《榜樣》專題節目觀后感2(陳先達)
沒有信仰的靈魂無異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如果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被稱為“行走的馬列字典”。
身居斗室,胸懷廣闊天下
陳先達教授的一間“斗室”,藏書和電腦桌占據了大半空間。吃飯、讀書、寫作、給學生們上課都在這里。雖身居斗室,陳先生卻心系國家命運,以哲學家的思想高度和宏闊的理論視野,對社會上諸如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等錯誤思潮進行批判。近幾年,他的系列理論文章,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顯著位置上發表,提出了正確的觀點,幫助社會解除困惑,引發了強烈反響。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與馬列主義研究學者,陳先達教授已經將旗幟鮮明地與錯誤思潮做斗爭當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把國家命運與自己緊緊聯系在一起。
教書育人,傳播馬列信仰
1956年,陳先達走上講臺。60多年來,陳教授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已遍及全國高校的哲學課堂,其中有兩位大學校長,三位*,數十位教授。陳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在三尺講臺上傳播著馬列信仰,塑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如今87歲高齡的他,仍然擔任博士生導師,培育馬列主義的研究學者。陳先達教授筆耕不輟,他主編的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成為許多高校的必修課;《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馬克思早期思想的學術專著;《走向歷史的深處》是我國當代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一部扛鼎之作,在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研究上貢獻卓著。
堅定信念,“姓”馬更要信馬
陳先達教授說過,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來源于兩點:一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二是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陳先生的生平告訴我們,作為共產黨人要懂歷史、懂中國近代史,尤其要懂中共黨史,要深知今日國家的富強是一代代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砥礪前行的成果。作為共產黨人,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陳先生經歷過舊中國的苦難歲月,見證了馬列思想在祖國大地的播撒歷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這篤定的信仰下,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點滴進程。
合格的共產黨員,首先應該是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強調:“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因此,廣大青年共產黨員不但要時刻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而且要不斷保持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熱情,用科學的思想、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讓我們的事業永葆生機。
2017《榜樣》專題節目觀后感3(吳亞琴)
吳亞琴,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黨委書記、社區主任、綜治委主任。她從事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16年來,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績,社區實現了零上訪、零治安案件、零吸毒、零邪教組織人員、零犯罪、零家庭暴力、零矛盾升級的“七零”工作目標。她本人也被國家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司法部評為模范人民調解員,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城區工作委員會評為“中國小巷總理”之星。
心系群眾,服務基層百姓
十幾年來,吳亞琴始終把自己定位為百姓的女兒、媽媽,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辦事,始終將自己的心與老百姓緊緊相連。長山社區成立以來,就存在下崗失業人員多、流動人口多、老年人多、殘疾困難群體多等問題,吳亞琴心心念念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探索制定了“四民”工作目標,即福民、助民、安民、樂民。福民,從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入手,修路鋪磚、管道改造、綠化亮化、搭建大舞臺、安裝休閑健身器材等一列措施,使長山社區一步步變成了宜居的花園式社區;助民主要是從養老、扶孤、促就業三個方面著手,切切實實幫助居民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技能和水平;安民,多年來長山社區調處各類民事糾紛400多起,防止民轉刑事案件20多起,糾紛調節率達100%,調解成功率達99%,連續多年實現零上訪、零治安案件、零吸毒、零邪教組織人員、零犯罪、零家庭暴力、零矛盾升級的“七零”工作目標;樂民工作的開展以豐富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為目標,成立乒乓球協會、書畫協會等8個社團、組建民樂隊、健身隊等活動不斷,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康。
開拓創新、轉變服務模式
2013年,為了實現養老服務的組織化運營、規范化運營、精細化服務,社區注冊成立了第一家社區承辦的開展專業化養老服務的社會組織??康樂之家老年服務中心,探索了家庭自助式、鄰里互助式、外力援助式和功能輸出式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方式。在服務好老年人的同時,吳亞琴發現,社區里的婦女常常陷入“起床、工作崗位、回家做飯”三點一線的生活,生活缺乏新鮮感,不能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正能量。為此,她組織開辦“麗人學堂”,設烹飪、烘焙、縫紉、美容美發、瑜伽健身等有益于提高婦女生活質量、生活品位的課程,為廣大婦女同胞的家庭生活帶來陽光與歡樂。長山花園社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貧困家庭多,很多年輕父母拿不出錢帶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吳亞琴組織社區成立了早教中心,聯系區里相關部門,實行政府采購服務,定期面向0 ̄3歲嬰幼兒家庭開展早期教育的課程。社區還成立了三點半小課堂??“蒲公英之家”,由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大學生志愿者組織放學后無人照顧的貧困家庭孩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打通渠道、維護百姓權益
長山花園社區居民大部分都是與吳亞琴同企業的職工,企業破產后,企業與失業職工、退休職工及其家屬之間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2007年3月,1500多人聚集準備到省里上訪。吳亞琴得知后主動站出來說:“企業沒有了,我和大家一樣心痛。上訪是為了解決問題,但用不著越級,到我這就行。”平息居民的情緒后,吳亞琴走上了艱難的維權路。她組織召開社區黨員大會和居民代表大會,成立了問題情況反映小組,把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梳理清楚,形成書面材料,按程序反映給各級部門,歷經5年最終使退休人員醫保問題、職工欠款問題得到了解決。時至今日,原企業還在分批陸續發放拖欠失業職工、退休人員的各種款項近2000萬元,發放欠款的重任一直由社區代為承擔。
吳亞琴因勢利導,在社區設立了“百姓說事點”,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為廣大居民群眾搭建了表達訴求、提供建議的平臺,同時,開通婦女兒童維權直通車,積極為百姓打通相關渠道,將百姓的矛盾糾紛逐級上報給司法所或區人民法院,甚至還把巡回法庭請進了社區,切實保障弱勢群體合法權益。
我們都說只有建好小家才能建大家,有了家才有國。吳亞琴正是祖國小家建設大軍中的一員,她用自己熱騰騰的心捂熱老百姓的心,她用自己一日日的奔波織起社區建設的網,她用自己一年年的努力扎實祖國基層建設的根。
2017《榜樣》專題節目觀后感4(杜麗群)
看完《榜樣》專題節目中杜麗群的事跡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她每天與艾滋病人“零距離”接觸,冒著隨時被感染甚至死亡的風險,堅守在工作最忙、風險最高的艾滋病護理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社會的奉獻和付出。正是這種忘我的奉獻精神,折射出共產黨員的胸襟和氣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她積極學習艾滋病護理知識,為病人站好每班崗。提起艾滋病,許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談艾色變。2005年,廣西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艾滋病科剛剛成立,艾滋病相關知識還未普及,護理人員也很缺乏,加之每天都要給病人抽血、輸液、清理皮膚,護理難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工作困難重重。剛剛成為共產黨員的杜麗群挺身而出:“我愿意去。”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開啟了杜麗群艾滋病護理的新篇章。為更好的適應工作,她主動報名參加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培訓和進修,刻苦鉆研業務,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為病人輸液推廣采取了100%的靜脈留置管。注意提升護理工作中最基本的進針、拔針技巧,減輕了病人痛苦的同時,也降低了醫護人員被針頭刺傷感染的風險,被稱為艾滋病人的守護神。
她注重加強情感交流,做病人的傾聽者。杜麗群對同事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病人是脆弱的,艾滋病病人的脆弱更加突出,我們需要救治的不單單是他們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是他們脆弱的靈魂,那種對生命畏敬、對生活酷愛的靈魂。”是的,艾滋病人不僅要忍受肉體上的痛苦和折磨,更要忍受心靈上的煎熬。社會上對他們的歧視,人們異樣的眼光,都會給這個瀕臨社會邊緣群體造成致命打擊。而杜麗群就像一個永遠帶著微笑的大姐姐,總是善于把自己護理技術和對病人的拳拳愛心化作一泓清泉,緩緩流淌過每一會患者的心間,帶給他們溫暖和慰藉。不慎感染艾滋病的志愿者小張,就是在艾滋病科一個個醫護人員的關懷下走出陰影,重拾信心和勇氣,走向新生活的。
從事艾滋病臨床護理十幾年,杜麗群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她積極倡導開展創建溫馨病房和紅絲帶中心活動,參與或指導護理艾滋病患者超過1萬人次,幫助100多為艾滋病母親通過母嬰阻斷技術生育了健康的孩子。她用每一位醫護人員的熱心、愛心照顧和幫助病人,讓患者感受到病房就是家。付出終有回報,廣西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艾滋病科從剛剛成立時11名護理人員發展到今天的40余名,杜麗群也于2013年獲得我國衛生系統授予個人的最高榮譽??白求恩獎章。這就是社會和人民對她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正是無數個像杜麗群這樣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醫護人員,用大愛和專業的醫療技術,為病人筑起了生命的屏障,用行動和職業操守詮釋著救死扶傷的真諦,譜寫著無私奉獻的贊歌。他們就是醫院的脊梁,是社會的脊梁。在抗擊艾滋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這種為生命站崗的崇高信念,正鼓舞著杜麗群以及千千萬萬個艾滋病護理人員勇往直前!
2017《榜樣》專題節目觀后感5(吳金印)
綠軍帽,棉襯衣,黑布鞋,一身布衣的老人在大山里一呆就是五十載,一忙就是半輩子。就是這樣一位樸實平凡的老黨員,年過七旬依然奮戰在基層的一線,他帶著群眾治山治水、改河造田、開山架橋,一釬子一錘地在太行山里開辟出6個山洞、8座橋梁和20多公里高標準公路,用2400畝新造良田為獅豹頭公社的村民開辟出一道“生路”來。他是吳金印,是被銘記于太行山之中的好兒子。
1966年24歲的吳金印放棄市區的職位來到窮山溝,沒有鹽的野菜泡湯刺痛了他的心,沒有田地的困難切實擺在眼前,村民的溫飽問題是壓在肩上的難題。沒有田就造一個田、沒有路就修一條路,就是懷著這樣無畏信念,他領著村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鑿山、炸洞拉碎石,一步一步掘進、一點一點推移,汗水打濕的不止是年輕的臉龐,是太行蜿蜒的山脈,胸膛跳動的不止是熾熱的心臟,更是獅豹頭村民活下去的希望。就這樣與山石搏擊讓太行山從一窮二白到現在的山青水綠碩果豐收,或許其中的辛勞只有吳金印一個人講的清楚。再到后來調到唐莊鄉任黨委書記,他敢于創新敢于挑戰最早建立起鄉鎮企業、種大棚搞果蔬基地,他帶領村民扎扎實實走發展的路子,400元到10000元人均收入是吳金印最滿意的工作成果也是他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事。
那件30多個補丁的衣服見證了吳金印工作中的堅守和付出,那太行山上鐫刻的名字是村民對他的滿腔恩情。吳金印說過:“為人民而奮斗,是共產黨人的責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輩子的事”他將這句話說了一輩子記了一輩子也干了一輩子。他還說:“老百姓怕我退休我就不退休,共產黨員永不退休!”這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黨員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自己的行動守住心中的熱土。
“太行公仆”吳金印,用雙手創造奇跡,用信念改變生活,扎根基層,無愧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