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觀后感1500字大學生1
金秋時節,迎來了偉大祖國的第72個生日。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里,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長津湖》,把我們帶回了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看到電影中志愿軍將士英勇無畏、流血犧牲的事跡,作為一個山東臨沂孩子,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啥爺爺經常說紅色是沂蒙人的底色。
我的家鄉臨沂是一個革命老區,這里因為有蒙山和沂水而得名沂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如沂蒙六姐妹、沂蒙紅嫂等。沂蒙山區有120萬人參戰支前,20萬人參軍入伍,10萬英烈血灑疆場。這部電影中的“雷公”、“張小山”等人都是來自沂蒙山的革命戰士。
《長津湖》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1950年冬天,美國的軍隊穿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并用戰機轟炸我們東北邊境。為了抵抗侵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軍團奉命前往朝鮮,與美軍展開殊死搏斗。當年朝鮮迎來了幾十年不遇的寒冬,長津湖地區夜晚氣溫降到將近零下40度,在沒有棉衣等補給的嚴酷環境下,作戰部隊憑著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扭轉戰場態勢,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電影中有兩位英雄和那個冰雕連的場景讓我印象最深刻。其中的一個英雄是連長楊根思,他英勇睿智,開始帶領30多名戰士頑強對抗美軍飛機的轟炸,守住敵方八次沖鋒,第九次的時候他命令戰友離開,自己扛著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從那一刻起,美軍無一人敢踏上他守護的那個高地。看到這里,我想與其說志愿軍憑著自己的頑強精神將美軍擊退,不如說是中國軍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讓美軍不敢向前。另一位是來自沂蒙老區的老英雄雷雎生,大家喜歡叫他雷公。他在連里是最老的戰士,戰斗經驗豐富,他最大的心愿是帶領大家都活著回家。當敵方將標識彈投向我軍時,為了避免更多的傷亡,雷公咬著牙將標識彈搬上一輛卡車,不顧自己被轟炸、火燒和白磷中毒的危險和痛苦。當他開著卡車義無反顧地沖向敵軍的陣營時,瞬間感覺我的眼睛模糊了……慷慨赴死時,他哼起我耳熟能詳的《沂蒙山小調》,剎那間全場哽咽。臨終前,他說:別把我一個人留在這里。
是啊,誰不想回到家鄉,回到親人溫暖的懷抱,過歲月靜好的生活?可是沒有他們戰場上的的拼命,哪來我們今天的和平。
還有那個讓我哭得更厲害的冰雕連的場景。在美軍撤退的途中,因為天氣寒冷等原因他們撤退比預計晚了很多,埋伏在美軍撤退路線上的志愿軍一個連官兵就這樣被凍成了一座座不朽的冰雕。美軍路過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們肅然起敬:很多“雕像”保持著準備進攻的姿勢,凝視前方……這是怎樣強大的對手啊!這里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們為了不暴露目標寧愿被凍死也堅決不動一下。
看到影片中革命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我的心情很沉重。同時,我也忍不住地想,為什么戰士們要拼命去打仗?為什么一定要犧牲?電影里伍千里對伍萬里說的:“我和你哥希望我們把仗都打完了,你就不用打了。”多么樸實的話語,如同沂蒙人實在的品質。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年代,應當倍加珍惜。
媽媽對我說,雖然我們現在不用去戰場打仗,但沒有硝煙的戰爭一直都在。我想我聽懂了媽媽的話,自己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不斷儲備知識;將來用智慧去打好每一場戰爭,將沂蒙精神在新時代傳承下去。我為自己是一個沂蒙人,是中華兒女而驕傲。
如果有時間歡迎老師和同學們到我們臨沂做客,近距離感受下蒙山高,沂水長,感受沂蒙山小調中唱的那樣:“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長津湖觀后感1500字大學生2
十月二十二日下午,公司工會組織集體觀看了紅色電影《長津湖》,長津湖戰役是70多年前真實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崇山峻嶺中的冰與火之戰,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真實、客觀地再現了當年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戰爭史實。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這場出征對新中國來說是首次出境作戰,但卻并非是中國人第一次入朝作戰。縱觀中國歷史,能夠基本實現統一的朝代大都會在朝鮮半島打一仗,但這一次的出境作戰卻那么地特殊,不論是毛澤東還是任何中國領導人事前大概都不會想到,新中國剛剛建立便要經受如此嚴峻的考驗。當時的中國軍隊從未有出境作戰的經驗,更遑論需要面對的對手是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這幾乎意味著要同大半個世界進行戰斗!即便如此,中國人民志愿軍還是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出發了,雖然在當時人的眼中,這歌聲更帶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
能戰方能止戰,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長津湖》以此來立意,并用劇中領袖所說的“尊嚴,只能在戰場上取得”的臺詞來予以升華。國際競爭的叢林法則從來就沒有改變,鑄劍為犁仍只是人們的一個美好愿望,很多大國的和平崛起,都是從一場抵抗侵略的戰爭開始的。
《長津湖》把這番宏觀語境細致地落在七連的志愿軍戰士身上:連長伍千里是戰友們最可靠的主心骨,弟弟伍萬里是從孩子蛻變而來的戰士,火力排排長余從戎是大家的“開心果”,三營營長談子為是“打不死的英雄”,炮排排長“雷公”是七連志愿軍戰士的“爹”……而貫穿全片的戰士們的信念,則是狂蹬了十幾個小時自行車“壓線”歸隊的指導員梅生所說的,“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這不正是這場立國之戰所蘊藏的樸素道理嗎?《長津湖》對這一場史詩級戰爭較量的呈現,并非靠單純的時光軸推進,而是借助故事延伸對七連志愿軍戰士的思想動機和行為方式進行內在支撐,使其成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英雄人物”。在奔赴戰場的火車上,一場報出自己的姓名和編號的七連入連儀式,彰顯出英雄精神傳承與七連“打不垮更打不死”的戰魂。
在各大社交網絡刷屏的《長津湖》電影海報,戰士們臥倒在冰天雪地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這是有史實可循的。抗美援朝中的長津湖之戰,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中,1081高地上的志愿軍官兵堅守陣地,全連以俯臥戰壕的戰斗姿勢犧牲,成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這種戰斗姿態,體現的正是一個偉大民族“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熱血壯志。這么一股子精氣神,正是志愿軍戰士以“鋼少氣多”戰勝敵人的“鋼多氣少”的勝利之道。
再看電影《長津湖》,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觀照當下??當初我們沒有制空權,多少戰友犧牲于敵機的轟炸之下,再看今天,珠海航展的大國重器頻繁亮相;電影里,“雷公”犧牲前說“別把我一個人留在這兒”,現實中,今年9月2日,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
通過歷史與當下的對望,我們更能體悟到先輩的偉大精神,為捍衛祖國的安全和平、人民的幸福安康矢志奮斗。實際上,對這場戰斗而言,窮究戰爭的勝負已毫無必要,不論是志愿軍在極端劣勢的條件下擊退美軍還是美軍陸戰1師進行了一場成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都已經成為了過去,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雙方軍隊因為堅定的信仰而表現出的鋼鐵般的意志。唯有堅定的信仰,才能撐起民族的脊梁!
長津湖觀后感1500字大學生3
“聽那年風雪回響,傳來沖鋒號角,多么地嘹亮,有人用生命捍衛他心底的光,那是信仰。”當電影《長津湖》的主題曲《最可愛的人》再度緩緩響起時,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那群為了國家、人民和子孫后代的平安幸福,一聲令下,便背起行囊毅然遠赴戰場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的模樣,一張張堅毅的面孔,書寫了那個時代最厚重的歷史篇章。《長津湖》再現了71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長津湖戰役中以鋼鐵般的意志和軍魂捍衛國家主權的英雄氣概,講述了那段牽動著國人心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電影的第一幕是伍千里帶著他的哥哥伍百里回家了。“本來少年,此去一生。”為了保家衛國,伍百里將自己鮮活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戰場上,一個小小的陶罐里裝著那個鐵骨錚錚的戰士,也承載著他對祖國永遠的忠誠。戰爭是殘酷的,它無情地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對于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中國來說,百廢待興,沒有人再想打仗,但就如毛*所說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必須戰,我們要讓他們看看中國人的血性,看看中國人的骨氣。
雖然早已知曉中美雙方的力量懸殊,但是影片中的場景還是深深地震驚了我:美國派出的陸戰一師裝備精良,擁有飛機、坦克、大炮等先進武器,而我們的戰士只穿著薄棉衣、單鞋、單帽,用的是步槍。這在別人眼里簡直就是“蚍蜉撼大樹,不自量力”,但我們的志愿軍創造了世界奇跡。在茫茫雪野中,雪意涔涔、寒氣逼人,美軍的偵察機一遍遍密切巡視,志愿軍一步步艱難前行,在冰天雪地中啃著能硌掉牙的土豆,等到各方都準備就緒,便按照計劃朝美軍發起總攻。新中國第一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憑借著“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三個“不相信”率領一個排的戰士頑強抵抗,盡全力殲滅敵人,連續打退美陸戰一師8次瘋狂進攻。到美軍發起第9次沖鋒的緊要關頭,他打盡最后一顆子彈后抱起炸藥包縱身一躍與敵人同歸于盡。志愿軍第27軍80師239團4連在冰天雪地中設伏6天6夜,憑借堅韌的毅力,長驅直入,搗毀了美軍赫赫有名的“北極熊團”,贏得了新興里戰斗的勝利。在這場戰爭中,當鋼鐵武器碰上擁有鋼鐵般意志的血肉時,鋼鐵武器退縮了,英勇的志愿軍讓美國這支不可一世的王牌之師猶如喪家之犬一般,灰溜溜逃出朝鮮。
在這條荊棘之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但是中國志愿軍憑借風雨無阻的心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盡顯英雄本色。英雄本色是什么?英雄的本色是“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的堅韌頑強;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不辭艱辛;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滿腔壯志;是“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不懼犧牲;是“一個人倒下去,千萬個人站起來”的堅定信念。英雄之所以被稱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在成為普通人和英雄的分岔路口,毅然選擇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道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劉世安老人說:“我們也許什么都沒有,但是有勇敢,我們一定能打敗敵人。”他們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沖散了一切陰霾。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帝國的貪婪野心,更鼓舞了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投入建設新社會的宏偉藍圖之中,就如同英國牛津大學的羅伯特?奧內爾博士所說:“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
有人看完電影后還留在影院等著后面的彩蛋,但是最終也沒有等到。走出電影院,看到夜晚的城市高樓林立,車輛如梭,到處充斥著歡聲笑語,呈現的是一片繁榮景象,我想這盛世就是最好的彩蛋。如今,先輩“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的愿望實現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持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們何其幸運,生于和平的年代,長于強盛的國家。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盡管時代在變,年輕的面孔在變,但是愛國和追求的目標永遠不變,紅色基因的底色永遠不變,英雄的精神照亮我們民族的未來,革命薪火將代代相傳、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