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武漢體育學院在廣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的分數在477至507分,位次為134810至3365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77至507區間才能上武漢體育學院。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武漢體育學院
1、2022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984名;
2、2022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650名;
3、2021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4016名;
4、2022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51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6205名;
5、2021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0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7292名;
6、2021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物理(物理+生物學)最低分需要5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2502名;
7、2020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7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4810名;
8、2020年廣東考生上武漢體育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0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7613名;
二、武漢體育學院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武漢體育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0 | 33984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0 | 33650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517 | 116205 | 省政府 |
2、2021年武漢體育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23 | 34016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05 | 127292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生物學 | 本科 | 516 | 112502 | 省政府 |
3、2020年武漢體育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477 | 134810 | 省政府 |
2020 | 廣東 | 文科 | - | 本科 | 507 | 37613 | 省政府 |
如何查詢高校位次分
以河南為例,如果想報考鄭州大學,可以登錄鄭州大學官網。然后點開分數線,就可以看到近三年的錄取平均分。
查出院校的錄取最低分以后,查出河南一分一段表,看看最低分對應的位次是多少。然后根據所在省份高考一分一段表,找出自己成績所在的位次,根據位次,再對應去年一分一段表,查出自己的興趣等效分數。(大概分值,不可能那么準確)
然后再進入所報院校官網,看自己的等效成績與院校的錄取最低分差別大小,決定是否填報高考志愿。當然高考考生也可登錄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查詢所能填報的院校。點擊按分選大學,輸入賬號、驗證碼,輸入分數,就可以看到能夠填報的院校了。
高考志愿怎么填報
采取即“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墊一墊”的原則,但同時需注意把握好沖、穩、保、墊之間的梯度關系。
在平行志愿填報時,不妨將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夠得著的理想院校作為志愿A,將符合自己成績水平的“對口”院校作為志愿B和C,志愿D填一所“保守”院校,志愿E則填“墊底”院校。
其中的“跳一跳”“對口”“保守”“墊底”的幾所院校就自然形成了平行志愿中的梯度順序。
這樣既可避免“高分低就”所帶來的后悔莫及,又可避免萬一沒達到“好院校”投檔分數,也有相應院校可讀,而不至于落到較低批次院校甚至落榜。當然,“沖一沖”也應當十分慎重,也要有一定的把握。
三、武漢體育學院最新介紹
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遷至湖北省武漢市,1956年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2001年調整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學校坐落在秀麗的東湖之濱,依山傍水,校園環境優美,場館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文化底蘊濃郁,辦學特色鮮明。學校秉承“公勇誠毅,學思辨行”校訓,堅持 “融體育、科技、人文教育為一體,集道德、文化、專業素質于一身”的辦學理念,2018年入選湖北省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學校占地面積1820.6畝,分東湖(卓刀泉)校區、藏龍島校區、武當山校區和東湖高新區(豹澥)校區,全日制在校生13200余人(本科生11430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730余人,留學生41人)。舉辦一所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全日制在校生6400余人。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涵蓋教育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理學、工學、藝術學、醫學等8個學科門類。體育學一級學科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先后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創新學科”、“湖北省重點優勢學科”、湖北省“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高校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類,是湖北省屬高校中唯一進入A類的學科和學校。體育學、心理學、新聞傳播學、音樂與舞蹈學獲批“十二五”湖北省重點學科;“體育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科群獲批“十三五”湖北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 學�,F有25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獲批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建有3個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6個湖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6個湖北省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本科項目,4個湖北省高�!扒G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項目;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國家體育總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30門;獲批11個省級教學團隊,9個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 學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國最早培養體育學研究生的單位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0年獲得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取得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2012年獲批體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擁有體育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專業碩士4個。 學校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整體就業質量與職業發展質量較高,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好評。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教練員中具有高級職稱占比57.87%。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專家學者和知名教練員,其中,獲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和人才項目78人次。 學校現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科研機構10個。近年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7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600項、橫向科研項目近300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含科技冬奧專項)7項;獲省級科研成果獎勵60余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0項,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學校主辦的學術期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教育部“名欄建設”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陣期刊;《體育教育學刊》為湖北省優秀期刊、武漢大學版核心期刊。 學校競技體育辦學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高等體育院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規劃,成立附屬競技體育學校。2003年,組建競技體育學院,現開設有賽艇、皮劃艇等水上項目,摔跤、拳擊、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競技項目和田徑、體操等項目,擁有學生運動員500余人,教練員44人,其中二級教授3人、國家級教練員12人,70多人次曾在國家隊執教,多名教練員和運動員獲得“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國家體育運動一級獎章”“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1988年,學生張香花在漢城奧運會上獲得賽艇項目1枚銀牌和1枚銅牌,結束了中國劃船項目與奧運會獎牌無緣的歷史,開創了體育院校學生在奧運會上奪取獎牌的先河。四十年來,所培養的運動員在世界三大賽(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共獲得金牌155枚,銀牌38枚,銅牌42枚;亞洲三大賽(亞運會、亞錦賽、亞洲杯)獲金牌98枚,銀牌19枚,銅牌21枚;全國三大賽(全運會、錦標賽、冠軍賽)獲得金牌521枚、銀牌209枚、銅牌204枚,培養出了張香花、楊威、程菲、呂會會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賽中屢獲佳績、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為國家教育事業和體育強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體育事業貢獻獎”、獲國家體育總局授牌“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37個國家(地區)的100余所高校、體育教育科研機構和世界知名體育組織建立緊密聯系,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科學研究、競技體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亞洲體操培訓中心和國際體操聯合會授牌成立的國際體操學院、中國水上運動學院、中國鐵人三項學院、中國空手道協會培訓學院、中國拳擊學院、中國健美健身學院。積極開展同國(境)外學校聯合辦學項目,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6個,在校學生近500人。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德國、丹麥、新西蘭等國的多所大學開展學生短期實習實訓合作。,學校獲批為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委托培養院校,現有各類長短期在校留學生近100人。此外,學校與全國各�。ㄊ小⒆灾螀^)體育局、行業體協和企業在科技服務、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育產業等方面廣泛開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來,學校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對接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深化體教融合,強化辦學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圍繞“兩個率先、前列一流”的總體目標,奮力建設高水平特色應用研究型體育大學。 (2021年6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