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運城職業技術大學在廣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東考生上運城職業技術大學的分數在428至435分,位次為195240至97554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28至435區間才能上運城職業技術大學。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運城職業技術大學
1、2020年廣東考生上運城職業技術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5240名;
2、2020年廣東考生上運城職業技術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4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7554名;
二、運城職業技術大學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0年運城職業技術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428 | 195240 | 省教育廳 |
2020 | 廣東 | 文科 | - | 本科 | 435 | 97554 | 省教育廳 |
實力強的二本排行榜
序號 | 學校名稱 | 全國排名 | 批次 |
1 | 重慶師范大學 | 224 | 二本 |
2 | 北華大學 | 254 | 二本 |
3 | 重慶工商大學 | 265 | 二本 |
4 | 泰山醫學院 | 273 | 二本 |
5 | 魯東大學 | 278 | 二本 |
6 | 湖南商學院 | 294 | 二本 |
7 | 聊城大學 | 304 | 二本 |
8 | 山東建筑大學 | 306 | 二本 |
9 | 齊齊哈爾大學 | 306 | 二本 |
10 | 北京聯合大學 | 309 | 二本 |
11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309 | 二本 |
12 | 北方工業大學 | 313 | 二本 |
13 | 鄭州輕工業學院 | 315 | 二本 |
14 | 重慶理工大學 | 317 | 二本 |
15 | 青海師范大學 | 323 | 二本 |
16 | 天津商業大學 | 324 | 二本 |
17 | 青海民族大學 | 329 | 二本 |
18 | 貴州民族大學 | 330 | 二本 |
19 | 贛南師范大學 | 332 | 二本 |
20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332 | 二本 |
21 | 吉林財經大學 | 332 | 二本 |
22 |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 335 | 二本 |
23 | 長春中醫藥大學 | 335 | 二本 |
24 | 北京服裝學院 | 340 | 二本 |
25 |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 340 | 二本 |
26 | 大連海洋大學 | 345 | 二本 |
27 | 青島農業大學 | 345 | 二本 |
28 |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 348 | 二本 |
29 | 長春大學 | 348 | 二本 |
30 | 吉首大學 | 348 | 二本 |
31 | 湖南工業大學 | 353 | 二本 |
32 | 中原工學院 | 353 | 二本 |
33 | 廣西師范學院 | 355 | 二本 |
34 | 佳木斯大學 | 357 | 二本 |
35 | 信陽師范學院 | 357 | 二本 |
36 | 西藏民族大學 | 357 | 二本 |
37 | 合肥學院 | 363 | 二本 |
38 | 北方民族大學 | 363 | 二本 |
39 | 遼寧工業大學 | 365 | 二本 |
40 | 貴州醫科大學 | 367 | 二本 |
41 | 貴州財經大學 | 367 | 二本 |
42 | 沈陽化工大學 | 371 | 二本 |
43 | 沈陽理工大學 | 371 | 二本 |
44 | 臨沂大學 | 374 | 二本 |
45 | 大連民族大學 | 375 | 二本 |
46 | 山東工商學院 | 375 | 二本 |
47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 375 | 二本 |
48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375 | 二本 |
49 | 塔里木大學 | 375 | 二本 |
50 | 北京農學院 | 383 | 二本 |
民辦二本和公辦二本的區別是什么
民辦二本和公辦二本的區別主要有:收費標準不同、住宿費和住宿條件不同、本科所屬的頭銜不同、找工作時畢業證的認可度不同、師資力量不同、保研考研率不同、辦學形式不同、被合并幾率不同、抗風險能力不同等等。
總之,民辦二本院校和公辦二本院校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在具體選擇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學習條件和家庭經濟條件來有所取舍,既不能認為民辦二本院校不好,也不能認為公辦二本院校都是好的。關鍵是看什么專業,學校位于什么地方,如果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好,專業也好,那么選擇民辦二本院校也是可以的。
三、運城職業技術大學最新介紹
運城職業技術大學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始建于2006年。2015年獲山西省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水平評估“優秀”等級;2017年入選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2018年被確定為“山西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2019年入選首批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2019年升格為職業本科學校;2020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運城職業技術大學。 學校秉承“做學合一,厚實融通”校訓,踐行工程教育理念,創新“引、育、養、練”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面向智慧礦山、智能制造、文化旅游及健康養老等產業領域,設有6個本科專業、39個專科專業。近五年來,建有省級骨干專業3個;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2個;11所涉煤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出版教材120部,其中國家規劃教材1部;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6項,其中特等獎4項,一等獎2項;獲技能競賽獎國家級43個、省級323個。 學校堅持走校企共建共創共享、產教融合發展之路,持續提升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近五年來,承擔省級以上教科研項目67項,應用技術研究項目217項;授權專利227項;發表論文1024篇,其中核心及以上55篇,省級優秀學術論文成果獎5項。服務煤炭行業產業升級,開展重點產煤縣煤礦安全專題研究班等國家級培訓100人次,煤礦企業安全生產負責人專題研修班等省級培訓300人次;服務企業技術與產品升級,開展職工培訓2.6萬余人次,職業技能鑒定培訓5000余人次;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開展下崗職工培訓1000余人次;服務中國礦大、太原理工等11個涉煤高校學生實習9587人次;培訓收入4000余萬元。學校還是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普教育10000余人次。 學校發揮企業辦學優勢,以產權關系、長期合作關系為紐帶,創新合作機制,構建多企、多校共同建設、協同發展、共享價值的生態圈。學校是省級煤礦智能化開采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國職業教育實踐基地”,“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共建單位,運城市先進制造業職教集團牽頭單位。與上海創力、常州易控等知名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 新的起點,學校將深入貫徹*新時代**思想,全面推進本科職業教育改革試點,力爭在職業本科試點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社會培養具有工程思維、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和技能素養的中堅力量,為實現一流職業技術大學的發展目標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