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廣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分數在514至535分,位次為108612至326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14至535區間才能上廣州中醫藥大學。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廣州中醫藥大學
1、2022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856名;
2、2022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史(歷史+(化學或生物學))最低分需要56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456名;
3、2022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史(歷史+(化學或生物學))最低分需要58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261名;
4、2021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史(歷史+(化學或生物學))最低分需要5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6380名;
5、2021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5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158名;
6、2022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2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8612名;
7、2022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5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8976名;
8、2021年廣東考生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54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9577名;
二、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4 | 31261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24 | 24880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33 | 19702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35 | 18856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69 | 6456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86 | 3261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22 | 108612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534 | 91640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50 | 70843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51 | 68976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552 | 68412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68 | 49652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71 | 46623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601 | 20892 | 省政府 |
2、202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23 | 33874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35 | 26380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45 | 21289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51 | 18158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55 | 16397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71 | 9940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97 | 3698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28 | 96572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541 | 79577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46 | 74170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547 | 72719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50 | 69901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56 | 63057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58 | 60184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571 | 47696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603 | 21820 | 省政府 |
3、2020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529 | 74739 | 省政府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546 | 58730 | 省政府 |
2020 | 廣東 | 文科 | - | 本科 | 535 | 20442 | 省政府 |
填報高考志愿方法有哪些
1、根據位次確定大學,由于每年考生人數、試題難度、高校招生計劃都可能有變化,每一年的院校錄取分數線會有波動,但是排名是相對穩定的,因此考生最好采用排名法對自身報考進行定位。
2、根據興趣能力明確專業方向,志愿填報之前,考生要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一個專業的就業率再高,如果自己不感興趣,就很難憑借理性和毅力學好,有時連畢業都成問題,因此考生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3、優選目標志愿,所謂優選,就是在前兩步圈定可以報考的院校和專業后,進行組合取舍。這一步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志愿更穩妥,確保每個院校的每個專業都心中有數。
4、根據往年錄取數據做好排序,在填報志愿時,考生應該將最想上、預計門檻高的院校放在前面,將錄取幾率大的院校放在后面,也就是為報考設保底院校。把握沖穩保大原則,沖一沖不要盲目亂沖,穩一穩要重點考慮專業及自己比較滿意的高校,保一保要選好保底學校,避免高分低就。
哪些中外合作院校值得報考
1.上海紐約大學
上海紐約大學是一所中外合作的大學,有著工學,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四各不同的方向。學校的圖書館有著兩萬七千多本圖書跟一千六百多張的DVD,有著不錯的圖書資源。學校還有一個吉祥物,是一個中國麒麟,象征著該學校有著多文化的融合,并且能夠和諧的相處。
2.昆山杜克大學
昆山杜克大學,是一所位于江蘇省昆山市的綜合類中外合作辦學,由美國杜克大學和中國武漢大學合作創辦,屬于非營利性中美合辦高校,該校由昆山市人民政府作為合作支持方參與建設,是一所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該校是唯一一所由美國排名前十大學在華創辦合作大學。
3.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簡稱為深北莫,創辦時間是2017年10月27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并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學和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三方合作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開設9個本科專業,設置11個碩士專業(方向)和2個博士專業授權點。
三、廣州中醫藥大學最新介紹
廣州中醫藥大學辦學基礎為創立于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廣州中醫學院,是新中國首批四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2000年轉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理。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晉級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20年成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單位。學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辦學方向、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厚德博學、精誠濟世“的校訓和“崇德遠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篤學精業”的大學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現有三元里和大學城兩個校區,占地1355畝,建筑面積78萬多平方米。專任教師1608人,其中正高職稱503人,副高職稱513人,有一批以國醫大師禤國維、周岱翰為代表的著名專家教授。設有二級學院15個;2021年招生專業共有21個,有在校學生的專業共有27個。其中,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康復治療學七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以及護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心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生物技術、體育教育六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有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臨床醫學、藥學、護理學、基礎醫學7個一級學科,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科學技術哲學2個二級學科及中醫、中藥學、護理3個專業學位類別(領域)碩士學位授權;有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一級學科及中醫1個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學位授權;有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25個;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學校是教育部確定的首批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承擔“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入選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重經典、強臨床”是學校本科教學最鮮明的特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規模和培養質量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學校人才輩出,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教授等一批杰出校友,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學校科研工作特色明顯,優勢突出。“脾虛重癥肌無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獲得199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脾虛證辨證論治的系列研究”獲得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其標志性成果“脾虛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傳承與創新”于2017年入選《中國中醫藥重大理論傳承創新典藏》;“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壞死臨床研究”獲得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學校作為主要成員單位參加了國家“523”防治瘧疾項目,在臨床上證實了青蒿素抗瘧功效,為青蒿素的發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國橋教授團隊系列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許能貴教授團隊的“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理論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學校重點打造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所、華南針灸研究中心、創新中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中心、嶺南醫學研究中心、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科技創新中心(三元里校區)等重點平臺,擁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7個。 學校一直與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合作開展抗瘧研究。整建制派出醫療隊赴加納執行醫療援助任務。承擔商務部科摩羅抗瘧中心技術援助項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瘧疾防治技術援助項目及廣東省援助巴新瘧疾防治中心建設項目,科摩羅實現了該國歷史上第一次瘧疾零死亡。我校復方青蒿素全民服藥以清除傳染源的方案納入《惡性瘧的全民服藥-現場實施手冊》,為加快全球瘧疾防治進程貢獻了中醫智慧。 學校立足自身優勢,積極參與中醫藥強省建設。現有直屬附屬醫院4所,與政府共建醫院4所和適宜數量的非直屬附屬醫院。第一、第二附屬醫院入選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第一附屬醫院成為全國首批中醫診療模式創新試點單位、第二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是全國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最多的醫院之一;第二附屬醫院位居“中國中醫院競爭力100強排行榜”榜首,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第三附屬醫院是廣東省唯一的三級甲等骨傷專科醫院,以中醫骨傷科為醫院的龍頭專科。2003年“非典”時期,我校附屬醫院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抗“非典”中醫專家組組長單位,主張中醫藥早介入,臨床效果突出,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校專家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成員,全程參與制定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第一版到第七版的診療方案。學校直屬附屬醫院先后派出112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派出專家作為中國政府赴馬來西亞抗疫醫療專家組領隊,赴馬協助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學校積極推進協同創新,服務地方經濟。與省內外15個地市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幫助農民精準脫貧、促進山區鄉村振興。學校研發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腎育胎丸、和胃止痛膠囊等系列中成藥成為廣東醫藥企業的核心產品并暢銷全國。“十三五”期間,學校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讓及技術轉移工作,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經費達7000萬元。在全省指導建立了50個以“南藥”為特色的中藥材規范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200多萬畝。 學校大力挖掘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塑造了行業特有的人文環境。學校建設的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是全國高校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與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一起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成為廣東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窗口。 學校充分發揮地緣和人文優勢,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自1974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至今已為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兩萬多名中醫藥高級人才,聯合香港、澳門地區大學成立粵港澳中醫藥聯盟,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7個中醫藥海外中心和3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學校和附屬醫院與國際知名大學開展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共建,合作開設特色品牌課程,開展交換生項目,深入開展中醫藥領域的合作研究,聯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聯合設立中醫藥聯合研究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