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貴州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湖北科技學院在貴州招生錄取數據顯示,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的分數在361至511分,位次為130719至19402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貴州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61至511區間才能上湖北科技學院。
一、貴州考多少分能上湖北科技學院
1、2022年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6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0719名;
2、2021年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4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0123名;
3、2020年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5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8654名;
4、2022年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664名;
5、2021年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02名;
6、2020年貴州考生上湖北科技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187名;
二、湖北科技學院在貴州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湖北科技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361 | 130719 | 省政府 |
2022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17 | 19664 | 省政府 |
2、2021年湖北科技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40 | 60123 | 省政府 |
2021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26 | 19402 | 省政府 |
3、2020年湖北科技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59 | 58654 | 省政府 |
2020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11 | 20187 | 省政府 |
什么是211和985
211工程,即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大、層次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時任*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先進水平的大學,985工程一期建設率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始實施。
一本和二本的區別
1、畢業證的含金量是不同的
本來一本就比二本的學歷要值錢,大家將來找份工作的話,一本的學歷要比二本更有優勢,企業也是會更看重一本的學生。因為一本學生在一開始上學錄取的時候,分數就要比二本的學生高。要等一本把學生錄取完以后,二本才有機會去錄取學生。
2、學校的教學質量還是有所不同的
一本的學校本身就要比二本的學校好,因此不管是在教師的資源還是學校的設施上,也都要比二本要好很多。畢竟兩個學校在招老師的時候要求還是有所不同的,一本學校的老師要比二本學校的老師學歷更高,能力更。因此從這個師資上來說,一本學校更有優勢。
3、在考研方面也是有所區別的
一般在一本院校獲得保研資格的學生人數比較多,機會也更大一些。你所處的學校如果是一本的話,名額會更多一些。相比較二本那些名額會少,這樣的話保研的幾率不同的,因此說一本學校更有優勢。導師也會更偏向于一本的學生,認為他們會更加優秀。
4、他們接觸的平臺也是不一樣的
大家知道在招聘一般分為校招和社招,那么校招就是學校和企業簽訂了合同。等學生畢業以后,企業來學校進行招聘,這樣的話一本和二本的區別就出來了。一本院校接觸到的企業,遠比二本學校接觸到的企業知名度更高。
三、湖北科技學院最新介紹
泱泱成均,在江之濱;啟真育賢,巍矗鄂南。 湖北科技學院是湖北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全國百所產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湖北省轉型發展試點高校。 學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寧市,現有溫泉、咸安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1861畝,校舍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97人、留學生176人;現有教職工180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170人、博士299人、研究生導師120余人;現有特聘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14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6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39億元;圖書館藏書210萬冊,中外文期刊14萬種,電子數據庫28個。校園風景優美,辦學條件完善,被評為“生態園林式學校”。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學校辦學歷史溯源于1937年創立的蒲圻簡易師范學校和1965年創辦的湖北醫學院咸寧分院,歷經傳承演變,2002年咸寧醫學院與咸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咸寧學院,2012年更名為湖北科技學院。學校1965年起開辦高等教育,1977年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教育,2011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獨立開展研究生教育。建校以來,全校師生員工凝心聚力、求真務實、砥礪奮進,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凝練成“弘德、博學、敏行、敢先”的校訓和“學生為本、學者為先、依法治校、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氛圍濃郁。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辦學特色鮮明。學校形成了以醫學為傳統優勢,理學、工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學校設有教學學院19個,獨立設置的科研機構4個,本科專業64個,國家專業碩士特需項目1個。現有“十三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1個(醫藥工程學科群)、省級重點(特色)學科2個(藥學、核科學與技術)、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臨床醫學、教育學)、湖北省高校改革試點學院2個(愛爾眼視光學院、藥學院),學校入選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建設計劃。 學校教學改革深入,育人成效顯著。學校現有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藥學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藥學、生物醫學工程、地理科學)、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6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地理科學、核工程與核技術、臨床醫學、小學教育)、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計劃項目8個、“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項目5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8個、省級本科品牌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以上精品課程32門、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9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2個,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學校建有國家級實驗實訓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實習實訓基地5個、省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1個、省級創新創業和實踐基地4個、省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學實踐基地320余個。畢業生平均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十三五”以來,學生參加各類學科和科技競賽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100余項,多次在“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大賽中獲獎。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學校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材料輻射改性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省級“2011計劃”1個(非動力核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輻射化學與功能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農村教育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1個(材料輻射改性湖北省工程實驗室)、省級重點產業化團隊1個(非動力核技術產業化創新團隊),應用型研發團隊6個。近五年,學校教師共承擔教研、科研項目近200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140余項;獲各級各類教學、科研獎勵12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項25項。 學校開放辦學多元,對外交流頻繁。學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依托中國漢族民間敘事長歌研究中心、中國古瑤文化研究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電機與控制系統研發中心、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湖北省咸寧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咸寧研究院、咸寧市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咸寧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基地、咸寧桂花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鄂東南傳統建筑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現有附屬醫院12所、教學醫院8所,校企合作單位250余家。學校建有院士工作站1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2個、省級校園科技創業孵化器1個、產學研合作基地50余個、全國性考試考點3個。學校經教育部批準,先后與美國、德國、英國、西班牙、新西蘭、韓國、匈牙利等13個國家的高校開展實質性合作辦學。 八十余載櫛風沐雨、弦歌不輟,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15萬余人,他們中絕大多數已成為基層醫療衛生、基礎教育、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骨干力量,大批杰出校友成長為海內外學界名流、商界雄才、政壇精英。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基層先進單位、湖北省示范思政課教學基地、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湖北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后勤管理先進集體、湖北省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先進單位、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新的歷史時期,學校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緊緊圍繞轉型發展和“雙一流”建設,全面深化改革,依法依規治校,不斷提升發展水平和服務地方能力,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不懈奮斗。 (更新時間: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