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貴州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在貴州招生錄取數據顯示,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206至316分,位次為213969至10055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貴州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06至316區間才能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一、貴州考多少分能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3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4218名;
2、2021年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1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7685名;
3、2020年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0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3969名;
4、2022年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0553名;
5、2021年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4093名;
6、2020年貴州考生上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6855名;
二、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在貴州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貴州 | 理科 | 專科 | 236 | 204218 | 市教委 |
2022 | 貴州 | 文科 | 專科 | 371 | 100553 | 市教委 |
2、2021年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貴州 | 理科 | 專科 | 214 | 207685 | 市教委 |
2021 | 貴州 | 文科 | 專科 | 265 | 124093 | 市教委 |
3、2020年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貴州 | 理科 | 專科 | 206 | 213969 | 市教委 |
2020 | 貴州 | 文科 | 專科 | 316 | 126855 | 市教委 |
分數低值得報的二本大學有哪些
學校名稱 | 辦學性質 | 學校類型 | 2022分數 | 批次 |
桂林旅游學院 | 公立 | 財經 | 491 | 二本 |
梧州學院 | 公立 | 綜合 | 494 | 二本 |
西安航空學院 | 公立 | 理工 | 495 | 二本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 公立 | 綜合 | 496 | 二本 |
湖北理工學院 | 公立 | 理工 | 497 | 二本 |
云南藝術學院 | 公立 | 藝術 | 497 | 二本 |
沈陽音樂學院 | 公立 | 藝術 | 497 | 二本 |
新疆科技學院 | 公立 | 財經 | 498 | 二本 |
廣西藝術學院 | 公立 | 藝術 | 499 | 二本 |
貴陽康養職業大學 | 公立 | 醫藥 | 499 | 二本 |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公立 | 綜合 | 499 | 二本 |
新疆藝術學院 | 公立 | 藝術 | 499 | 二本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公立 | 藝術 | 500 | 二本 |
呼倫貝爾學院 | 公立 | 綜合 | 500 | 二本 |
新疆工程學院 | 公立 | 理工 | 501 | 二本 |
楚雄師范學院 | 公立 | 師范 | 501 | 二本 |
山西傳媒學院 | 公立 | 綜合 | 501 | 二本 |
廣西科技大學 | 公立 | 綜合 | 501 | 二本 |
高考征集志愿填報時間
征集志愿時間為每一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之后,大家要時時關注考試院最新動態,因為征集志愿填報時間一般在半天至一天左右。征集志愿是指對于第一批至最后一批第一志愿錄不滿額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公布院校招生缺額的計劃。
征集志愿一般有3次機會,分別是第一批本科征集志愿、第二批本科征集志愿和高職征集志愿,對于在一次征集志愿后仍未達到招生計劃的院校要另當別論,院校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的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即未達到招生計劃的院校進行缺額計劃招生,為落選的考生提供了二次填報該批次志愿的機會,考生一定要把握住機會。此外,部分缺額計劃較多的批次可能進行二次征集志愿,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具體時間大家要密切關注官方教育網站發布的消息。
三、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是2003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出資主體是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 學校秉持“相信人人有才,幫助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雙主體辦學,多模式培養,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堅持辦一所有文化根基的高職院校。2021年5月,學校獲評“上海市文明校園”榮譽稱號。2010年至今,學校蟬聯五屆上海市文明單位、五屆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2012年,學校榮獲上海市特色(示范)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2013年,以科研工作迅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獲評“全國高職高專科研工作先進單位”;,被列入國家教育綜合改革上海試點院校;2017年,以優秀等第獲評上海市特色(示范)院校;2017年,因富有特色的素質教育模式獲評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2019年,我校入選第二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桿培育校”,成為本批次僅有的2所高校之一;同年,我校成為全國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全國少兒足球師資培訓示范基地、“皇馬未來之星”中國專訓營上海基地。2020年我校榮獲上海市A級高校創業指導站,是全市民辦高校(含本科)中唯一一所進入A級的院校。2021年3月,我校獲得第三批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6-2020年)(高等院校),同年4月,我校被評為2020年度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考評“優秀高校”和“智慧安防先進集體”。 2017年至今,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發布了兩屆中國專科院校排行榜,學校均位列500強,上海地區民辦高職院校辦學綜合實力第一。至今,麥可思研究院連續六年給出的“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社會需求與畢業生培養質量年報》”顯示,畢業生就業率、專業相關度、崗位穩定率、初崗起薪等專業核心指標均達到或部分超過國家示范性、骨干院校的標準。2016-2020年連續四年獲得上海十大專科院校民辦高職院校排名第一。在聚志愿2019中國一流民辦高等職業學院名單中,學校為唯一一所上海院校進入27所中國一流民辦高等職業學院行列。截止到2021年9月,學校在職業教育領域內最富有學術含金量以及有影響力的質量工程獲評層次與總量、國家級及省市級教學成果獎獲評層次與總量均在民辦高校中占一、二位,并躋身于上海高職院校先進行列。 學校下設衛生技術與護理學院、國際商務與管理學院、建筑與工程學院、數字技術與設計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共5個二級學院、1個直屬系和1個思政中心。根據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設置有護理、國際商務、建設工程管理等8大類38個專業(含方向),基本形成了與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結構分別對接的工、商、管、醫、藝多科性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結構。現有全日制在校生7400余人,教職工427名,具有高級職稱占32.79%,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占62.99%,擁有上海市級精品課程18門,上海市優秀教學團隊13個,上海市教學名師5名。學校累計獲評一流專業、高水平專業3個,教育部優秀教材9本,部、市兩級教學技能大賽、學生職業技能大賽以及學生才藝體育大賽總攬金獎和獲獎數連續四年居于上海民辦高職一二之位。部、市兩級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優秀教學團隊、教學名師總量連續四年位居上海民辦高職一、二名。 學校重視基本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現有土地面積498畝,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數字化校園建設已實現萬兆核心全光纖網絡、千兆到桌面的接入能力,出口帶寬1200M,無線網絡教學校園全覆蓋。擁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28個,其中3個中央財政重點資助建設項目、8個上海市財政重點資助建設項目,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9889.71萬元。圖書館紙質圖書近58萬冊,電子文獻資源總量近122萬冊,并擁有上海高職院校首個數碼圖書館(室)。 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實習就業質量。校企協同創建“實習與就業一體化”校企合作實訓基地200余家,其中駐企駐校工作站12個,產學研合作企業128個,建校以來已為社會培育各類專業人才2.5萬余名,學生報到數連續6年位居民辦高職第二位,就業率連續9年保持在98%以上,近兩年就業率位居同類院校前列。據第三方調研機構麥可思評估,學校連續四年“畢業生就業率、專業相關度、崗位穩定率、初崗起薪”等專業核心指標均達到或部分超過國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標準,企業滿意度和畢業生滿意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雙主體合作育人成效顯著。 為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學生生涯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學院構建了“全面育人”教育模式,系統設計了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人文素質、通用能力、行為素養協調發展的實施方案。通過實施“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復合+專業拓展”的專業課程教育體系和“常識性經典教育+養成性人格教育+實踐性價值教育+超越性心靈教育”的職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從基礎技能、單項技能、專業技能到綜合技能遞進”的系列實訓模式、已形成傳統的六大主題教育活動系列以及持續進行的志愿者服務基地與社會實踐基地的開拓和運行,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專業技能、必備的專業理論、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中央新聞媒體采訪團、上海電視臺財經頻道、《新民晚報》、《中國教育報》及數十家網絡媒體對我院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作了報道,評價積極、影響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