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河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河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分數在496至581分,位次為90982至717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河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6至581區間才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一、河北考多少分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1、2022年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438名;
2、2021年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247名;
3、2022年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52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3402名;
4、2021年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49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0982名;
5、2020年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9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2129名;
6、2020年河北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8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73名;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河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北 | 歷史 | - | 本科 | 566 | 7438 | 省政府 |
2022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525 | 63402 | 省政府 |
2、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北 | 歷史 | - | 本科 | 571 | 7247 | 省政府 |
2021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496 | 90982 | 省政府 |
3、202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 | 599 | 32129 | 省政府 |
2020 | 河北 | 文科 | - | 本科 | 581 | 7173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報考的注意事項
1、按時提交志愿逾期無法補報。
考生志愿是錄取的重要依據。考生務必要按時完成志愿填報并提交信息。志愿填報一經截止,任何人不得更改。逾期不予補報。
2、志愿填報結束只能看不能改。
考生通過系統可查看本人的統考本科或者單考單招志愿填報信息。統考本科志愿和單考單招志愿填報之后,考生須按報名單位的要求進行志愿信息的確認。志愿填報截止后,考生只可查,不能再對志愿信息做更改。
高考志愿填報什么叫專業組
高考志愿專業組是指想報考的專業。
一所院校可設置一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每個院校專業組內可包含數量不等的專業。考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選擇志愿為某個學校的某個專業組。
考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成績位次,位次是按普通類所有考生總分排定,總分相同時,按文化總分、語文數學總分、語文或數學單科成績、外語單科成績、選考科目單科成績的高低排序,全部相同者為同位次。
專業志愿組填報方法是什么全面梳理考生所在分段范圍內的院校及專業
無論高考如何變化、錄取模式如何改變,志愿的競爭歸根結底仍然是分數的競爭,平行志愿錄取規則的第一條就是“分數優先”。因此,考生及家長在志愿填報之前,一定要認真梳理自己所在分數段內具體包含著哪些院校以及專業可供選擇。
對照院校及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排除不符合條件的選項
在志愿準備過程中,不要忽視了擬填報志愿的選考科目要求。排除自己檢索范圍內選考科目不符合的選項,避免誤填報。
結合考生的興趣愛好、未來規劃,進一步縮小報考范圍
每名考生在其所在分數段內,都有大量的院校及專業可供選擇。在這個步驟當中,可以繼續使用排除法,進一步縮小目標范圍。首先直接排除考生不喜歡且不愿就讀的專業,其次通過院校地域,直接排除不愿就讀的地區。最后不愿就讀中外合作辦學或高收費專業的考生,直接排除該類招生專業等等。通過設置排除選項,就可以迅速縮小考生的報考范圍,減輕報考壓力。
做好“沖、穩、保”搭配,明確局部志愿功能
以首選科目為物理的570分考生為例,該名考生在“沖”志愿設計當中,可能會遇到部分“雙一流建設”院校、“211工程”院校的冷門專業和省屬熱門院校的強勢專業,此時,他所需要做出的選擇是個人能否接受名校的冷門專業還是去選擇省屬院校的熱門專業。
在“穩”志愿設計當中,他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自己心儀的院校、心儀的專業數量不夠充足,是否可以在能接受的院校當中擴大選擇范圍的問題。在“保”志愿設計當中,他一定要充分思考自己所對應保底志愿中哪些性價比更高,哪些更適合考研、升學,哪些更有利于未來就業的問題。
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最新介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現有雁塔、草堂兩個校區和一個科教產業園區。雁塔校區南眺馳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臨舉世聞名的明代古城墻;草堂校區坐落于高新區草堂寺景區草寺東路,毗鄰千年名剎草堂寺;華清科教產業園位于西安高新技術東開發區幸福林帶南段,東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態園;兩校區和產業園區總占地4300余畝。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956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由原東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和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積淀了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環境類系(科),時名西安建筑工程學院,是新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本科學制的建筑類高等學府,我國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業部直屬重點大學。1959年和1963年,學校先后易名為西安冶金學院、西安冶金建筑學院;1994年3月8日,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1998年,學校劃轉陜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現為“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項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院校、陜西省、教育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建高校。 經過并校65年來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實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一所以土木建筑、環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工、管、藝、理、文、法、哲、經、教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被國際建筑師協會(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別貢獻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學校黨委被******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學校是國務院首批獲準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的單位。學校擁有原國家重點學科3個(結構工程、環境工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兼博士后流動站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6個;具有17種類別的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博士點涉及工學、管理學2個學科門類,碩士點涉及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理學、法學、哲學、文學等7個學科門類,基本涵蓋學校所有本科專業。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為B+(全國前20%);材料科學與工程為B(全國前30%);管理科學與工程為B-(全國前40%);工程學、環境與生態學、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現有20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其中,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環境設計、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文化產業管理、冶金工程、交通運輸、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工商管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21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9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建筑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鄉規劃、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功能材料11個專業相繼通過國家專業評估認證。 學校擁有西部綠色建筑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智庫、國家級成果研究推廣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8個,3個甲級資質設計研究院。陜西省依托學校成立了"陜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和人居環境研究院”、“陜西省膜分離技術研究院”。 目前,在校各類學生總數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9700余名,研究生近9000名,留學生100余名;專任教師1800余名。擁有在職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學院院士1名、校友院士8名,國家教學名師1名,全國師德標兵1名,全國優秀教師4名、全國模范教師3名、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名、“*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入選者6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7名、入選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國家評估認證委員會委員7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名、在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1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名、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獲準團隊1個、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入選團隊2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形成了一支陣容整齊、結構合理、素質優秀、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 近年來,學校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累計獲國家教學成果獎10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在國家重大教育教學改革中,學校先后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學校、“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和“國家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平臺和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實施院校”;入選“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工程碩士教育創新院校”;入選教育部首屆“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屢創佳績。在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金獎1項;在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獲金獎3項,摘得全國“優勝杯”;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獲一等獎3項;在第27屆國際建協UIA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中獲全球最高獎;此外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大學生先進成圖、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金相技能大賽、三維數字化大賽等多項競賽中屢獲最高獎項。學校在2020年度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位列第50位。 并校65年來,學校扎根祖國西部,鑄就了"傳承文明、開創未來、育材興國、科技富民"的辦學宗旨,凝練了"自強、篤實、求源、創新"的校訓,樹立了"為人誠實、基礎扎實、作風樸實、工作踏實"的優良校風。先后為國家建設輸送了30萬余名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成為國家土木建筑、環境市政及材料冶金類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面向未來,學校將緊緊圍繞國家創新驅動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緊密對接國家"雙一流"和陜西省"四個一流"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內涵建設,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為早日建設特色鮮明的國際知名、國內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來源:宣傳部,更新日期: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