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河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中國醫科大學在河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的分數在558至632分,位次為53926至1908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河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58至632區間才能上中國醫科大學。
一、河南考多少分能上中國醫科大學
1、2022年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較高收費):理科最低分需要55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9754名;
2、2022年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297名;
3、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較高收費):理科最低分需要56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3926名;
4、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81名;
5、2020年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較高收費):理科最低分需要59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9113名;
6、2020年河南考生上中國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3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083名;
二、中國醫科大學在河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中國醫科大學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58 | 49754 | 省政府 |
2022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63 | 44297 | 省政府 |
2、2021年中國醫科大學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68 | 53926 | 省政府 |
2021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610 | 19481 | 省政府 |
3、2020年中國醫科大學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95 | 49113 | 省政府 |
2020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632 | 19083 | 省政府 |
填報高考志愿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1、挑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自我定位,這是靠譜地填報志愿的前提條件。該怎么做,才能使自我定位準確呢?
3、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即想要學習什么樣的專業,如果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專業實力較強的院校。
2、如果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可以優先考慮一下院校。確定一下自己想要選擇綜合性院校還是理工類院校亦或是像財經或者語言之類的特色院校。
4、了解自己對于地區的選擇,是喜歡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像武漢、西安、重慶、成都這樣的名校云集的二線城市?亦或是選擇離家近一些的城市讀書?
5、了解自己本科畢業之后是選擇就業還是深造,如果選擇就業,就可以選擇那些就業比較好的專業就讀如車輛工程、土木工程、財經類專業、語言類專業等,如果選擇深造,就可以選擇一些基礎型、理論型、適用面較寬的專業填報。
有哪些低分冷門的211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山西省唯一一個被評為211院校的大學,因此學校獲得了很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支持。在口碑上來說,太原理工大畢業生普遍被認為專業比較扎實。在分數上來說,相比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同類高校,確實性價比很高。
石河子大學
石河子大學位于新疆石河子市,是國家 “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現有經濟、法、教育、文、歷史、理、工、農、醫、管理、藝術等11大學科門類。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加上名氣不太大。導致石河子大學雖然是211大學,但是每年報考人數卻很少,所以錄取分數也并不高,如果有分數不是很高,但是又想去211上學,不介意地理位置的學生,可以考慮這所學校。
寧夏大學。
作為我國最冷門的211院校之一,寧夏大學的地理位置確實并不好,教學和科研資源也難以趕得上東部地區,排名比較靠后。但它畢竟是211院校,有一定的認可度,再加上考研分數線并不高,報考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
211大學中分數線最低的十所大學分別是:西藏大學(521分)、安徽大學(528分)、石河子大學(530分)、貴州大學(537分)、新疆大學(541分)、青海大學(542分)、海南大學(543分)、東北林業大學(543分)、延邊大學(547分)和河北工業大學(548分)。
以上211大學中多數的地理位置都較為偏遠,報考人數不多,所以分數線并不高。不過它們雖然在211大學里不算實力非常強的大學,但和國內大多數本科高校比起來,實力還是不錯的。
三、中國醫科大學最新介紹
中國醫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全程并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是我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其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2年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40年9月在延安,經毛澤東同志提議,*批準,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8年11月,在沈陽接收原國立沈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1911年由日本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建立),合并了遼寧醫科大學(前身為盛京醫科大學,1883年由英國蘇格蘭教會建立)。中國醫科大學是原衛生部部屬高等醫學院校,2000年改為省部共建學校。2015年獲批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中國醫科大學建校至今,共培養了10萬多名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多年來,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家衛生管理的著名領導干部和醫學界的著名專家學者。據不完全統計,擔任副部級以上職務百余位,衛生行業主管部門正、副部長10位,將軍40多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7位。 學校現有沈北、和平2個校區,設有16個學院(學部)、3個研究院。在醫學、教育學、理學、工學、哲學和管理學等6學科門類擁有學位授予權;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生物學等7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0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5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59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7個,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學科A類7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普通本科專業22個,有1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教學項目有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3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十二五”規劃教材16本,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5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省級教學項目有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重點支持專業1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4個,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應用型轉型示范專業2個,本科課程體系國際化試點專業1個,精品課程4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教學團隊12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1個,跨專業實訓平臺1個,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8個,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實訓培訓基地1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1個,“十二五”規劃教材4本,18本教材獲批首屆遼寧省教材建設獎。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衛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6個,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7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33個,遼寧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2個,遼寧省臨床醫學協同創新聯盟2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2個,遼寧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5個;遼寧省精準醫療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中心3個,遼寧省醫療中心50個。學校現有3所附屬綜合性醫院和2所專科性醫院,開放床位11332張,牙科綜合治療椅273張。 學校在職教職工9103人。全校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87.7%,全校教授級900人,副教授級1439人,研究生指導教師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484人。學校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博士生1252人,碩士生(含七年制)5514人,普通本科生9407人,預科生23人,外國留學生1018人。 學校是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國家督學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4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教學名師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選1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人;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3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選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50人;“興遼英才計劃”杰出人才1人、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引進計劃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領軍人才4人次,遼寧省優秀專家34人次,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23人次,遼寧特聘教授45人次;“興遼英才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1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遼寧特聘教授)6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遼寧省普通高校專業帶頭人5人,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名師15人,遼寧省優秀教師3人,遼寧省黃大年教師團隊1個,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114人、千人層次124人。在中華醫學會擔任主任委員(含名譽主任委員和候任主任委員)6人,擔任副主任委員6人;現有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3人,委員10人。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英聯合學院,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丹麥、西班牙、朝鮮、芬蘭以及澳門和臺灣等國家、地區的107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關系,與世界銀行(WBG)、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等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學校是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簡稱“111計劃”)。有434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受聘為學校榮譽職稱,近年來開展了113項重要國際合作項目,38個CMB項目。 (數據更新至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