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黑龍江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黑龍江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黑龍江考生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284至390分,位次為84254至2336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黑龍江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84至390區間才能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一、黑龍江考多少分能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黑龍江考生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4254名;
2、2021年黑龍江考生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8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0985名;
3、2020年黑龍江考生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3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9028名;
4、2020年黑龍江考生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9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363名;
二、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黑龍江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黑龍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黑龍江 | 理科 | 專科 | 308 | 84254 | 省政府 |
2、2021年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黑龍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黑龍江 | 理科 | 專科 | 284 | 80985 | 省政府 |
3、2020年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黑龍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黑龍江 | 理科 | 專科 | 339 | 79028 | 省政府 |
2020 | 黑龍江 | 文科 | 專科 | 390 | 23363 | 省政府 |
怎樣看高校投檔線
看高校投檔線(包括填報志愿時參考)要與招生計劃結合,招生計劃增減,投檔線會相應降升,同檔次高校更明顯。如若某一高校招生量大,分數線會相應降低,反之則會上升。因此不能把投檔線與高校綜合實力簡單掛鉤。
需要提醒的是,達到投檔線不一定就會投檔。考生總分相同,要按單科順序及分數高低進行排序,若達到高校投檔線但其名次號不夠,仍將無法投檔。
另外,征求平行志愿以后,錄取系統要根據計劃和生源情況重新排序劃線,一般來說,首輪投檔的高校分數線與征求平行志愿的分數線會有明顯差異。
高考志愿退檔的原因是什么
1、政策性退檔
志愿填報的時候,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都會規定提檔比例,一般為1:1.05或1:1.2,這就意味著實際提檔人數是超出招生計劃人數的。舉例來說,某高校招生計劃100人,投檔105人(投檔比例1:1.05),如果這105人在專業錄取的時候全部都符合高校的專業錄取條件,但是招生計劃只招100人,這時候排在后5位,分數較低的考生就有被退檔的風險,這種退檔就屬于政策性退檔。
2、不服從調劑退檔
不服從調劑被退檔,大多發生在高分考生身上,對自己的成績很有信心,非目標專業不報,選擇不服從調劑,風險極大,一旦所報專業名額已滿,又不服從調劑,就只能被退檔到下一批次,這也是為什么每年都會出現一些高分考生選擇復讀的原因。
3、身體條件不符合要求
這類原因被退檔是最為遺憾的,每年都會出現少數因為身高、視力等身體條件不達標的考生被退檔的情況,這是因為考生沒有仔細了解所報院校《招生章程》中的報考資格、學校情況及專業要求等,盲目填報。
4、單科成績達不到院校要求
很多高校招生不僅要求總分達到錄取分數線,而且對所報專業相關科目的成績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文史類專業,對語文、文綜科目的成績要求較高;理工類專業對數學、理綜科目的成績要求高一些;外語類專業,對外語筆試和口試成績都有一定要求,單科成績達不到要求也會被退檔。
5、其他情況
在實際報考過程中,還要看院校《招生簡章》中是否還有其他特殊要求,比如有的院校對加分政策只在投檔時承認,錄取專業時以實考分為準;有的學校規定了專業級差,非第一志愿專業錄取時,要減掉一定分差后才能與第一志愿的考生排序;還有的院校有面試要求等,這些情況如果填報時不了解清楚,很可能就會被退檔。
三、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屬國有公辦院校,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教育部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江蘇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江蘇省卓越高等職業院校培育校。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所電子類中等專業學校。周恩來總理、陳毅、譚震林、習仲勛副總理曾到校視察,先后有3000多位外賓、專家到校參觀交流。辦學六十七年來,為社會輸送了七萬余名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地處仙林大學城,占地近1000畝,建筑面積38.1萬平方米,在校生13200余人,現有教職工753人,專任教師465人,固定資產12.74億元,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28億元。學校設有電子信息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智能交通學院、網絡與通信學院、數字商務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數碼藝術學院、士官學院、教育培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素質教育部、體育部等13個教學部門。 學校秉承“厚德 重能 規范 創新”的校訓,堅持“服務全體學生,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信息產業”的辦學宗旨,圍繞信息產品制造、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服務三大專業集群,開設51個專業,包括8個國家重點建設專業(群)、2個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5個江蘇省高水平骨干專業、3個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群、6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學校擁有高職本科聯合培養培養“4+0”專業1個,高職本科分段培養“3+2”專業2個;服務空軍、海軍和火箭軍的士官生定向培養,開設有士官專業4個。學校建有國家級實訓基地3個,省級實訓基地6個,校內實驗實訓室215個,校外實訓基地400余家。 學校立足人才培養,構建學校、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龍頭企業互相協作、資源整合協同育人體系,與華為、新華三、中興、數夢工場、埃斯頓、阿里巴巴、百度、吉利和CQC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將企業的核心優質技術和資源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與昆山經濟開發區、吳江經濟開發區等產業園區開展學徒培養項目,推廣“開發區政府+學校+園區企業群”合作模式,發揮開發區在人才培養上的作用,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其中“昆山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 學校現有在職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257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54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技術能手2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江蘇工匠1人,江蘇五一創新能手3人,江蘇技術能手4人;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7人;省雙創博士1人;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34人;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3人,省思政“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1人。學校還聘請了700余名企事業單位的管理、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 近年來,獲得5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與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科技支撐計劃、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教改重中之重等省級以上科研項目,項目資助經費達7000余萬元,承接企業橫向項目近700項,實現社會服務經費到賬1.44億元,獲得各類知識產權530余項,在各類期刊發表論文5200余篇。 學校擁有江蘇省產業人才培訓示范基地、江蘇省通信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基地、江蘇省軟件產業人才培訓基地、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教育培訓基地、信雅達IT培訓園、南信?阿里云大數據學院、埃斯頓機器人學院、工業互聯網人才培訓基地等政校企行合作社會服務平臺,努力在提升關鍵技術的控制力、先進制造業的引領力、產業鏈條的整合力、國際標準的主導力等方面下功夫,育訓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學校服務江蘇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積極實踐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看江蘇的歷史責任。08年至今,累計各類技術培訓127935人次。 學校先后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印度、芬蘭、德國、新西蘭、南非、越南、泰國、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建立友好交流關系,拓展師生境外交流學習渠道,以多種形式開展師生長短期海外研修項目。 學校主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不斷進行高職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探索。起招收來自老撾、印度尼西亞、吉爾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亞的學歷留學生,連續五年獲得江蘇省政府設立的“留學江蘇政府獎學金”;與中郵建技術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亞阿斯大學校企校共同培養通信技術人才項目入選江蘇省教育廳2018/2019年度“留學江蘇優秀人才遴選計劃”;2019年起承接了中南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子項目-南非學生來華學習實習項目。 學校是工信部電子信息專指委主任委員單位,全國《悉尼協議》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聯盟牽頭單位、江蘇省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是國家發改委產教融合項目建設單位、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全國最大規模的信息士官生定向培養單位。曾先后入選高職社會服務貢獻度全國50強、高職教學資源全國50強、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校20強、科技競爭力全國高職第30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江蘇省文明校園、省平安校園建設示范校、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等榮譽50余項。 學校堅定不移地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上級黨組織決策部署,圍繞全面實施*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任務、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和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任務,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教學質量為基石,隊伍建設為根本,產教融合為主線,校園文化為引領,軍民融合為優勢,對外合作為促進、信息生態為支撐,力爭建成產業契合度、校企協同度、師生認同度、國際合作度、就業滿意度、行業認可度、社會美譽度等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名校。 更新于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