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湖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吉利學院在湖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的分數在400至427分,位次為118890至3541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00至427區間才能上吉利學院。
一、湖北考多少分能上吉利學院
1、2022年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5635名;
2、2021年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0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5411名;
3、2022年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3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9666名;
4、2021年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3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0461名;
5、2020年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8890名;
6、2020年湖北考生上吉利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566名;
二、吉利學院在湖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吉利學院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66 | 35635 | 省教育廳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34 | 109666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吉利學院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03 | 35411 | 省教育廳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31 | 100461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吉利學院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本二 | 400 | 118890 | 省教育廳 |
2020 | 湖北 | 文科 | - | 本二 | 427 | 44566 | 省教育廳 |
考上軍校難度很大嗎
報考軍校的考生,一般在高考結束后要在所在武裝部登記報名,提供相關材料。然后等高考成績揭曉,按照分數在提前批填報志愿,可供選擇的軍校不少,學校之間的分差也比較大,可以參照以往錄取數據填報。
軍檢一般在省軍區進行,會很嚴格,每年因成績達標而軍檢不過的考生不在少數。為了確保被錄取,建議提前做好功課。
實際上,軍校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熱門。一方面是客觀條件限制多,能達到的有限;另一方面則是軍校畢業必須要在軍隊工作,也限制了一些學生的發展。
高中生考軍校比一般地方大學要難很,除超一本線三四十分的高分還要政審體檢都要過關,女生招的少分更高一般要超一本線六十分以上有的甚至要超一百多分,如二三四軍區大。還有如國防科大,人稱軍中清華能考上的更不容易,好多考上的學子分數都能迖清北線了。
俗話說,能考上北大清華不見得你能上了軍校,因為軍校不僅要足夠高的分數,更主要的還要政審軍檢通過有一項不合格,就算分再高你也進不了軍校。
高考分數怎么查排名
考生可以找到本省的教育考試院官網,進入到高考成績查詢界面,一般旁邊會有排名情況,數字反映的就是高考位次。也可以結合各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一分一段表”的文章,考生可以登錄各省教育考試院官網查看這個表格來確定自己的名次。
所謂“一分一段”,是以“1分”為單位,統計獲得該分數的考生人數和累計人數。文理科分開排名,每一個分數段上有多少人一目了然。
通過一分一段表,考生可以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績在今年全省同科類考生中的位次(排名),再對比預填報學校往年校線分數所對應的位次,如果兩個位次一致和相當,填報后錄取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兩者相差過大,落選的可能性就大。
找準位次,應該比單純比較分數更準確。因此,考生不能僅憑分數填報志愿,而應充分利用“一分一段表”,以成績排名作為填報參考。
三、吉利學院最新介紹
"吉利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民辦普通本科高校,由世界500強企業吉利控股集團于1999年在北京創建,前身為北京吉利大學。4月30日,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高校并更名為北京吉利學院。 2月26日,**視察首都北京,提出了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戰略。吉利學院認真貫徹落實**2·26講話精神,努力踐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戰略,主動向有關部門提請搬遷至成都市辦學。在教育部、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和北京大學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3月30日,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整體搬遷至成都市辦學,更名為吉利學院。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努力踐行*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按照李書福董事長提出的“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的校訓,充分發揮吉利控股集團企業辦校優勢,著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橋頭堡-成都東部新區,地理位置優越,毗鄰成簡快速路、第二繞城高速、廈蓉高速和渝蓉高速;距離天府國際機場30分鐘車程;規劃建設中的成都地鐵13號線在學校南門設站,直達成都市中心。 學校辦學用地20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按照百年高校的建設目標,秉承人與建筑、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規劃建設中國智造的創夢校園、五元平衡的溫馨校園、共享互通的智慧校園、山水交融的生態校園的先進理念,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 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智美校園。 學校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工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數字化為引領,聚焦汽車產業與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建設與成渝經濟圈和吉利集團產業發展密切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產業,做強智能科技專業集群;發揮集團辦學、產教融合優勢,做優經濟管理專業集群;適應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特人文藝術專業集群。 學校現設有汽車工程學院、智能科技學院、商學院、盛寶金融科技學院、人文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航空航天學院8個二級學院和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創業學院。設有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數據科學于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財務管理、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廣播電視編導、表演、運動康復、飛行器制造等40個本科專業。 學校創新構建了“六雙”“六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秉承“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的校訓,構建了“520”綜合素質教育體系。圍繞學生理想信念、可持續發展能力、精英特質、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的5大核心素養,20項關鍵能力,形成100門特色通識課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年來,學校按照“穩定、培養、引進、借智”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以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中心,以優化結構為重點,優先配置重點專業的師資隊伍資源,初步構建了一支師德高尚、結構科學、業務精湛、勤勉奮進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校不斷加強教育改革創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球范圍吸引優秀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專家教授到校任教和開展科研工作。 學校依托吉利控股集團企業辦校優勢,打造一流的教學軟硬件環境和實踐性教學平臺。依據學生在校期間的需求和成長過程,形成了工程認知、工程實踐、現代汽車技術、創新創業等實踐教學體系。學校與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建設“數字化制造工程中心”和“超算中心”等高精尖實驗實訓室;高標準建設一批“實踐基地和產業學院”、“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共享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多維度的實習實訓及生產應用場所。學校現有1個國家緊缺人才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四川省人社廳公務員、建造師等職業資格社會化考試考點,獲批新能源(電動)汽車診斷維修技師認證中心,國家級“二手車鑒定評估師認證中心”,擁有57個校外實訓基地、109個實驗實訓室、17500平米的汽車工程試驗實訓中心、3000平米創新創業學院和181間智慧教室。 學校與吉利汽車、領克、極氪、沃爾沃、百度、京東、銘泰集團、順豐、華為、騰訊科技、阿里巴巴、融創中國、科大訊飛、萬豪國際、金蝶、通威、丹麥盛寶銀行、Smart、北京字節跳動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行業頭部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 辦學23年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持續提升,畢業生獲得企業和社會高度認可。學校榮獲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授予的“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優秀院校”榮譽;兩次榮獲北京市民政局授予的“5A級社會組織”榮譽稱號;榮獲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的“北京市服務和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先進集體”、四川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艾瑞深2022校友排名“中國一流應用型大學”等30余項榮譽。 展望未來,學校依托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資源優勢和吉利控股集團產業資源優勢,以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先導,瞄準全球科技成果產業化前沿,做好學科和專業群的戰略布局,持續提升吉利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打造公辦和民辦高校融通發展、創新發展的典范,培養國家急需的應用研究型高級人才,將吉利學院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本科大學;為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為國家高等教育事業創新發展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