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湖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在湖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的分數在426至504分,位次為150050至4441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26至504區間才能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一、湖南考多少分能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1、2022年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5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4316名;
2、2021年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7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0461名;
3、2022年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0050名;
4、2021年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4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2983名;
5、2020年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3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8990名;
6、2020年湖南考生上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0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410名;
二、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在湖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57 | 54316 | 省教育廳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26 | 150050 | 省教育廳 |
2、2021年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70 | 50461 | 省教育廳 |
2021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42 | 132983 | 省教育廳 |
3、2020年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南 | 理科 | - | 本三 | 439 | 128990 | 省教育廳 |
2020 | 湖南 | 文科 | - | 本三 | 504 | 44410 | 省教育廳 |
高考錄取通知書多久能到
錄取的工作是分很多個步驟的,就像考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錄取通知書也一樣,考生所在地的不同,錄取通知書到手的時間也會不同。
相對來說,提前批次的通知書會在7月10號左右就會寄出,本科和專科批次也將陸續開始發放。從7月初開始,直到8月份結束,都是大學錄取通知書派送工作的時間。
在等待錄取通知書到來的期間,一定要保證手機通話暢通,以免錯過快遞員的好消息,可以第一時間收到自己等待已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一本學校二批錄取算不算一本
算一本,本科錄取批次只是學校的錄取順序,部分一本院校存在二本專業,所以會在二批次錄取,但是學校仍然是一本大學,沒有區別。
第一批和第二批次錄取就是我們所說的一本、二本錄取。第一批次是按照當年普通高考較高的分數線(如580以上),為重點本科錄取階段,就是優先錄取,即進行第一輪錄取。第二批次按當年普通高考相對較高的分數線(如520以上),沒有達到重點本科分數線或已達到重點本科線但被擠了下來,進行普通本科錄取,即第二輪錄取。
一本學校的大部分專業都是有研究生點和博士點的,學生在就讀期間可以申請保研或碩博連讀。甚至可以在本科期間就參與課題的研究,這都依托于本專業強勁的師資和科研水平。
但是一本學校的二批次錄取專業普遍是比較邊緣化的,大多數是沒有博士點和碩士點的,學生畢業如果想要讀研,就只能跨考其他專業或者其他學校,相對比較困難。而且本科期間也很難接觸到更深層次的教學研究。
不過現在很多省份已經合并批次了。合并高考院校錄取批次,對一本分數線之上的學生來說,幾乎并沒有影響,這些人本來就是能夠沖刺重點大學的學生。真真正正得益的是成績并不高的學生,在一二本線之間徘徊的學生,對于他們而言,沒了批次的問題,可以考的大學將沒有限制,選擇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也可以鼓勵考生們,沖刺更強的大學!
三、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最新介紹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是1999年經原吉林省教育委員會批準,由長春工業大學和吉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舉辦,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2004年被教育部確認為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獨立學院。2005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獨立學院辦學條件和教學狀態專項評估,評價是“專家辦學,注重投入,重視質量,管理規范,德育特色”。2008年被吉林省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2015年與長春工業大學建立了碩士研究生教育聯盟,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學校現有在校生一萬余人,逐步形成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藝術學六大學科門類,42個本科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學中心、質量第一的辦學思想,具有培養奉獻和創新精神強、專業技能和基礎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鮮明辦學特色。 公有民辦的辦學體制 2006年12月,三位創建人陳堅、張兆華、尹長河共同發表聲明:“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全部資產歸學校所有(含創立時的投入),不歸創建人所有,不歸其他單位和個人所有,今后永久不變更。”學校成為一所“公有民辦”體制高等院校。3月,學校被吉林省教育廳確定為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模式改革試點單位。學校積極探索非營利性辦學模式改革,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2017年12月,學校作為吉林省省屬高校唯一代表,參加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 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學校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和層次。學校各學院均有名師擔任院長和學科帶頭人。現有專任教師47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4人,占教師總數的51.3%;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391人,占教師總數的82.1%;“雙師型”教師78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吉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優秀教師、長白山技能名師等高層次人才十余人。 完善的辦學條件 學校坐落于享有“亞洲最大人工林海”美譽的凈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校園綠化面積達48.8%,環境幽雅。學校已建成近百個實驗室和設計室、9個實訓中心(工程訓練中心、汽車實訓中心、電氣電子自動化實訓中心、軟件實訓中心、機器人實訓中心、會計實訓中心、金融實訓中心、工程管理實訓中心、外語多功能實訓中心)、2個大學生創新室;建有19000平方米圖書館,館內藏書280萬冊(其中紙質圖書90萬冊,電子圖書190萬冊),中外文期刊23600余種(其中紙質期刊800余種,電子期刊22800余種),擁有中國知網博碩論文系列數據庫、維普期刊數據庫、超星數字資源平臺、馬列主義專題數據庫、網上報告廳、MOOCS學習平臺,先后加入CALIS、CASHL、CADAL等資源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建有標準400米塑膠運動場和多功能體育館;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齊全。 堅強的組織保障 學校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建校伊始即成立了黨委。學校黨委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健全黨委班子組織設置和運行機制,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在保證政治方向、凝聚師生員工,推動學校發展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學校先后被推選為全國民辦高校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全國民辦高校黨建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近年來,我校先后獲評“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2個,“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1個。 “兩強”的辦學特色 奉獻和創新精神強: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進*新時代**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實現學生理論學習全覆蓋。以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扎實推進學生“三愛”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敬業、奉獻、誠信”的品格;以“開展校園文化和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奉獻、創新”精神。為鼓勵學生刻苦學習,除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單項獎外,學校還設立“陳堅獎學金”,用于激勵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專業技能和基礎能力強:學校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專業特色,進行深度教學改革,根據人才培養需要,改革課程體系,實施分流分級教學模式,重點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基礎能力培養。各專業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實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擁有一技之長。學校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按產業需求調整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修正藥業、浙江吉利汽車、金田銅業、一汽國際物流、蘇州博眾、京東方、阿里巴巴、北京中科軟、蘇州綠控、北京鏈家、寧波亞德客、久盛地板、安徽水利等一百余家大中型企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就業”基地,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取得較大進展。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專業實驗室、實訓中心和校外實習基地,與企業共同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韓國等國家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留學深造機會,拓展國際視野。 豐碩的辦學成果 學校現有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3個,省級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專業)1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省級金課1門,吉林省精品課程5門,省級優秀課程18門,吉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吉林省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3個,吉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學校獲得全國“五好基層關工委先進集體”稱號;連續多次被評為吉林省“綠化生態單位”、吉林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長春市“文明校園”、長春高校文明杯“優勝單位”、長春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長春高校系統“平安校園”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我校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競賽,取得了優異成績,近5年共有2200余人次在省級以上競賽中獲獎800余項。學校已累計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本科應用型人才32000余名,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省內高校前列,就業質量不斷提高。一大批畢業生已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特別是為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逐年提升,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中國教育報、香港大公報、吉林日報、新華網等媒體廣泛報道了學校特色興校的經驗成果,其中《中國教育報》連續6年對學校進行了全方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