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教育”肯定是被代表委員們回應和解讀的重點詞匯之一。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將持續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
我們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研究院院長高抒,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教育局局長張元貴,一起來聊聊“如何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培養一流創新人才”的話題。
●嘉賓:
高抒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元貴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教育局局長
●主持人:
樊玉立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培養創新能力要摒棄“標準答案”
主持人:我注意到,去年《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提出,江蘇將著力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深化科技改革,并且調整科研政策導向,充分激發各類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和潛能。那么請問兩位,如何讓基礎教育能夠順利銜接高等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素養呢?
高抒:你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科技創新能力光靠大學培養是不夠的,還應該從更早的時候,也就是說從中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因為我們現在的中小學教育會傾向于以高考,一天到晚強調標準答案,這個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補上這一環,就是在教育過程當中,要把“玩”容納進去,這樣才能夠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舉例來說,小學里面上科學課時,老師會把教育課的內容放在PPT上,然后叫大家背下來,其實科學課的要點不是這個,是要動手讓學生自己做一遍,這樣才能夠達到科學課的目的,還有上歷史課,比如說你要講古希臘人的祭祀,比較好的做法是讓學生有的扮演國王,有的扮演丞相,有的扮演普通的人,來實際演出一次祭祀活動。
張元貴:在目前情況下,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摒棄唯分數論的價值追求,還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探索、自主實踐、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要保護激發孩子對科學研究、實踐探索、創新能力的興趣、動力和志向。
第三點,我們要能夠開足、開齊、開好各種類型的課程,特別增加開設體驗型的課程、動手實踐的課程,以及研究型學習的課程。
第四點我認為,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際上是個系統的工程。國家和社會在評價機制上,要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一個很好的導向。如果全部都是唯分數論,就會弱化了對剛才說的這些能力的培養。
嚴禁有償家教,讓大學老師回歸課堂
主持人:最近關于瘋狂的校外培訓亂象,引起眾多網友熱議。有網友說,“現在有些老師課堂上該講的內容不講,然后考試考到的內容,同學們都要靠校外補課才能學到,學生補課可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請問兩位嘉賓對此怎么看?
張元貴:首先我想肯定這個現象確實有,但是我更要說這個現象是個例,是極少部分教師的所為,應當要肯定我們絕大部分的老師都很敬業。您剛才說的對于一些個例的教師,課上不講課外講,課上不講付費講,像這樣師德有問題的老師,首先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禁止和反對。
第二我也建議,就是我們應該在制度設計方面,要制定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禁止這種現象的文件,我想這個文件就不能總是原則,應該有最具體的操作和舉措。
高抒:大學教師有雙重身份,既是研究者也是教學者,我認為對教師的考核要側重于教學的考核,如果你培養學生的工作做得好,那么就應該能夠在改善生活條件上面有體現,所以我建議給同級的教師應該設立多級的工資,不像現在這樣,你如果不能從講師升到副教授,你沒法增加工資,我認為這個做法不利于培養青年教師。
另一方面對于學術研究做得好的人,則要用內涵來考核他。那么有人說怎么保證他努力工作呢?很顯然,年輕教師都想晉升職稱,他為了職稱這個目標,自然會努力工作,所以在我看來科研用不著考核,要考核的是對教育和對學生的培養。
線上張“網”聚資源,線下組建高校聯盟
主持人:許多地方在利用互聯網+,將知名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薄弱地區傾斜,請問兩位,您認為教育事業應該如何利用互聯網+呢?
張元貴:我想我們可以來構筑一個互聯網的平臺,能夠把我們大學里邊很多的資源整合到這個平臺上面,比如說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像很多大學的優秀老師上課的視頻,就是慕課資源,讓各個地方的學生能夠有充分選擇的空間,這是利用互聯網+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高抒:中小學學生有這么多的考試,就是因為他們有種升學焦慮,所以我認為提高高校優質資源的數量,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慕課當然有用,但它主要是在通識課教育上有用,一些實踐性很強,需要師生強烈對話的,用慕課并不合適,怎么辦呢?
我認為可以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有一些代表優質教育的高校,比如說南京大學可以擴大它的范圍,成立南京大學聯盟,把跟南京大學有血緣關系的學校,或者其他愿意攏在一起的學校,放在一起構成南京大學聯盟,南京大學的辦學標準、課程、學分、教師,還有其他教學資源,可以打通使用,這對許多地方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