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一所鄉村小學督導,校長興致勃勃地向我們展示校園里新增添的石頭??校園大門一塊巨石聳立,緊接著周邊的小花園里橫七豎八地擺著幾塊小石頭。平心而論,這些石塊確實為校園增添了不少景致,為學校增色不少。
瀏覽校園里的石頭,其間的石刻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些石刻簡潔明了,大多一個字,且均是一個字音,主石上寫著“境”,附石刻有“靜”“凈”“敬”“競”等。這類字符,我在諸多學校的標語上見到過,顯然不是這所學校的獨創。
于是,與校長攀談,問這些字的來歷,以及寫這些字想要表達什么。校長說,校園里一下多了這么多石塊,總感覺石頭上不刻些什么,不足以讓石頭“說話”,不能表達教育的意境,還是一位熟識的校長給他出的點子,引進了這些字詞。
接著校長闡釋了這些字的深意,所謂的“境”,就是學無止境,以及做人的境界。操場邊花壇中的“競”是讓學生學會競爭,在運動上要競爭,在學習上要競爭,在生活上也要競爭。而“敬”則是讓學生尊敬老師、尊敬同學、尊敬他人。“靜”,就是要安安靜靜,平心靜氣,靜待花開。校長逐字解釋,嘴角露出會心的微笑。
但聽完校長的介紹,我總感覺這些字詞有些牽強,且不說其所表達的意蘊是否高遠,教育理念是否合適,單說這些字的來源就很值得質疑。將其他學校的校園文化硬性拿來,生搬硬套,哪里還有自己的辦學思想,自己的辦學特色,自己的校園風格?這些字能夠真正得到師生的認同,融入校園的精神與文化之中嗎?
景觀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外顯,是學校辦學精神與氣質的物化呈現。校園的文化是一個整體,需要立體構建,但石頭上的字不能想怎么刻就怎么刻,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應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相契合,與學校的歷史積淀相連接。如不然,即使用詞再鮮明,字體再秀美,也是孤立于校園文化之外,與學校的氣質相隔離的。
由此看來,校園景觀說什么話,由誰來說話,真是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這所村小出現的這個問題,并不是個案,且這樣的做法常常被一些校長效仿。有的校長還會說,不就是幾行標語,幾行字嘛,哪有那么多講究,自己看著合適就行,管那么多干嘛?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何況事關校園文化的事,都不是小事,而是關系辦學核心的重要事件。校園景觀石上的石刻,需要意蘊深厚,具有濃濃的教育味,應當是學校辦學思想的凝結,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濃縮。話語可以出自校長之口,文字也可出自教師之手,但不管怎樣,應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應有一個由個體提議,到集體論證,再到表達的過程,唯有如此,才能讓文字具有校園的特質,具有學校的精神,具有深度的認同。
因此,校園景觀的石刻一定要深思熟慮,應遵循從上到下,從下到上,上上下下的反復輪回,要全員發動,集思廣益,將石刻文字征集的過程,變成校園文化提升與凝練的過程,以此推動校園文化上品質,辦學水平上臺階。如果一時沒有想好,也著實不打緊,那不妨留出空白,給學校管理出個未解的難題,萬不能隨意為之,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