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要開始學中醫課。據悉,60萬冊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爐的首批10萬冊已在路上,不久將出現在課堂上。(9月12日錢江晚報)
此前,還沒有任何省份把中醫藥知識列入中小學地方必修課程。也就是說,浙江小學生,將成為第一批“吃中醫螃蟹”之人。
中醫,既是醫學,又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很值得承傳和發揚光大。中醫課走進小學課堂,有利于廣大青少年了解中醫藥文化傳統,培養他們對中醫學的興趣,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同國畫、書法、戲劇、武術等傳統文化一樣,中醫藥進校園、入課堂,順應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潮流,理當值得肯定。然而,作為一門地方必修課程,中醫藥進課堂,也著實考驗著學校課程管理、教師教學水平及學生、家長的心態,亟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多方聯動,整合有效的實施載體,打通有效的實施渠道,切實將中醫藥這項傳統文化普及發揚光大。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中,學校比較持重國家課程,在打造學校特色建設上,又偏向校本課程。相比較而言,地方課程在學校整個課程管理體系中受重視程度相對略輕。
新課改實施十幾年來,各地不乏一些特色、精品地方課程,但這些課程,叫好不叫座,在學校中,往往受到“副課中的副課”之待遇。其緣由是:地方課程既不像國家課程那樣高高在上、必考必評,也不像校本課程能給學校帶來實際性、功利性的特色亮點。因此,要使中醫藥這門地方課程落地,必須要撬動學校這個課程“落點”,規范課程實施行為,保證地方課程開設到位、開足課時、扎實有效,將地方課程實施質量評價納入學校課程建設評價體系,以保障和促進三級課程的均衡發展和有效實施。
中醫藥課進課堂,實施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教師。給學生上好中醫課,一方面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師個人具有充足的中醫藥知識作為前提。但當下的現實卻是,多數教師并非中醫學科班出身。
一段時間以來,承擔地方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多為兼職,他們對地方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拿不準、吃不透,授起課來,只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地方課程之所以經常被擠占,教師之所以多兼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課程既不如國家課程那樣具有普適性,也不像校本課程那樣具有本土性,因而往往在課堂上被擱淺。
近日,湖南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實驗教科書《生命與健康常識》關于“溺水怎么救護”的內容存在“致命錯誤”一事被媒體曝光,人們不禁要問,沉睡十年之久的致命錯誤為何沒被任課教師發現?不得不懷疑地方課程到底是僅停留在班級課表上,還是教師能力和水平有欠缺?
相對于以往其他地方課程,中醫藥更是塊“難啃的骨頭”。聘校外中醫來上課,或許暫時能解決教師不足問題,但并非長久之計。上好中醫課,落實好中醫課進校園、入課堂,學校還須培養起自己的中醫專業教師隊伍,且在師資培訓、業務學習、考核評價、評優晉職等方面對地方課專業教師給予有力的支持。否則,再好的地方課程,也只是盆中曇花,落不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