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小學生愛讀書,也很勤奮、用功。可讀了許多書,卻收效甚微,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消化不良”??讀得太快,急于求成,囫圇吞棗,犯了“貪多嚼不爛”的毛病;二是“營養不良”??只讀教材,或者只讀自己喜歡的領域的書,閱讀面不夠寬廣,以致于深不下去、鉆不進去、擴不出去,只能囿于有限的知識范圍內。
顯然,讀書只有高爾基那種“我撲到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一樣”如饑似渴的勁頭還不夠,還需要方法對路,找到正確的讀書方式。
首先,讀書必須循序漸進。“一口吃不成個胖子”,讀書需要日積月累,需要先易后難、先少后多,逐步強化。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給青年的一封信》中,曾諄諄告誡初學者,“務必把科學的初步知識研究透徹。還沒有充分領會前面的東西時,就決不要動手搞往后的事情”。這對于讀書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讀書貴在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告訴我們,讀書一定要邊讀邊想,讀完一段、一節或一章,一定要靜下心來,掩卷深思,想一想這部分講了幾個問題,要點是什么,跟前一部分是什么關系,自己哪些地方弄懂了,哪些問題還不明白,要能主動針對書中的內容提出問題,深度思考。切忌“水過地皮濕”,只有提出問題,才能使自己真正有所啟迪、有所裨益。
第三,讀書重在讀寫結合。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先生有句名言,叫作“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養成圈點標注和記筆記、寫體會的好習慣。閱讀時要隨時將重要的字詞句段以及要點、重點、難點等用圈、點、勾、劃標注出來。讀完一部分要寫讀書筆記,讀到關鍵處要寫心得體會。冰心也曾說過,“我們看到有很多好句子和好字眼,可以隨手摘寫下來,因為經過書寫一遍,更可以幫助我們記憶,也可以幫助背誦”。養成了記筆記、寫體會的好習慣,能對書中的內容有更加系統的理解,能不斷積累詞語,豐富表達手段,形成知識鏈條和知識網格。
還有,讀書更需廣泛涉獵。讀書要想達到既專又精、既博又廣,就需要把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教材是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應該精讀,甚至需要熟能成誦。但僅僅讀教材還遠遠不行,因為教材是講道理、講方法的,這只是基礎中的基礎。只有進行大量閱讀,才能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才能充分理解理論知識的深刻含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課外書甚至比讀教材還重要,因為許多作品是來自生活的、訴之于感官的。打個比方說,讀課外書就像吃飯,讀教材就像學習吃飯的方法,光學吃法不吃飯,人能存活和生長嗎?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就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