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教育展區參觀。(資料圖片)
“非常振奮人心的展覽!”“輝煌的5年,可圈可點的方面太多了,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教育立國,文化樹人”……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自9月26日在北京展覽館面向公眾開放,展覽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外交等領域,全面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截至10月10日,累計近40萬人次參觀了展覽,感受中國奮進發展的生動故事。
展覽的第五展區集中展示民生領域的發展,其中教育單元充分利用聲光電、實物展示等手段,生動鮮活地反映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尤為引人注目。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這個方向把得好”
一走進第五展區,首先看到的就是人氣爆棚的升旗體驗區。嘹亮的國歌響起,大屏幕上一行醒目大字“我是中國人”撲面而來,參觀者不禁紛紛停下腳步。鏡頭一轉,體驗區內參觀者的影像投放到了大屏幕上,與視頻中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立正行禮的場景融合在一起,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愛國之情在內心升騰。
“升旗儀式體驗設計得特別好,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日常行為中,今天特意帶孩子過來感受一下。”國慶節當天,北京市西城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一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兒子剛入少先隊,放假了紅領巾都沒舍得摘下來,“我覺得教育越來越重視‘育人’了,這個方向把得好”。
據現場初步統計,僅國慶長假期間,參與升旗體驗的參觀者就接近3萬人。“這展現的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果,更是一次典型的公民教育。”有參觀者體驗后深有感觸地說。
談及升旗儀式體驗的設計初衷,教育單元籌展工作負責人介紹說,升旗雖然只是愛國主義教育很小的一部分內容,但儀式莊嚴、肅穆、神圣,師生每天經歷這樣的儀式,精神上接受了洗禮。“采用增強現實技術,讓觀眾體驗與學生一起升旗,就是為了以點代面展示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見證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情景。”
“偏遠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同上一堂課”
一間智慧教室,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停留,想在大屏幕上一看究竟。這里展現的是遠程同步課堂的實況錄播,有小學和初中兩個同步課堂。以初中課堂為例,大屏幕分成四個區域,位于北京、云南、西藏、安徽4所中學的學生正在同上一節課??“中國的交通運輸”。主課堂設在北京市八一學校,主講教師可以與其他3所學校的學生實時互動。
“太好了,偏遠農村學校可以和城市學校同上一堂課了!”華北電力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生羅曉燕來自云南農村,知道那里的孩子希望能走出去見見世面,“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共享,對偏遠地區的孩子肯定有幫助,我希望這種智慧課堂能被更廣泛地利用起來”。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信息和事業計劃處處長李燕麗介紹說,遠程同步課堂集中展示了5年來國家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和課堂教育方式變革的成就。據統計,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4%,師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超過6300萬個,6.4萬個教學點已經通過遠程教育共享了優質教學資源。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祝燕春正在實施一個精準扶貧云南紅河項目,當她走到教育展區時,在同步課堂大屏幕前駐足良久,仔細聽取介紹后感慨道:“遠程同步課堂可解決農村與城市教師資源不匹配問題,縮小城鄉差距,通過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對促進教育公平非常有利。”
“我們都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注重體現群眾獲得感,努力從老百姓的視角展現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是此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整個教育展區以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人人出彩為主線,通過孩子“追夢”、教師“筑夢”、73歲老人圓了“大學夢”以及教育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支持“一帶一路”奠基“中國夢”的故事,講述了5年來“教育托舉中國夢”的奮斗足跡。
不少參觀者觀看展覽后都有同感:自己不僅是教育改革的親歷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看,這是我們學長的創業成果。”北京大學軟件學院2017級研究生小李,看到教育展區展墻上共享單車“小黃車”的照片時,不禁喊了出來。她說,學校非常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新創業很支持,鼓勵年輕人大膽追求夢想。
2017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武漢第二輕工業學校教師禹誠談到職業教育發展時的興奮之情,不亞于在展覽中看到自己事跡時的驚喜。禹誠說,作為職校教師,她對未來滿懷信心,準備和團隊一起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
教育展區展墻上高考爺爺鄒偉敏的照片格外令人動容。鄒偉敏是浙江省年紀最大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73歲的他從嘉興學院畢業。“人人都有出彩機會,只要你肯努力。”北理工附中初一學生程雨夢看完鄒偉敏的事跡后說,“73歲的老爺爺都可以,為什么我們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