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時光
秋高氣爽,蔚藍的大海一望無垠。24日清晨,在煙臺大學門口遼闊的海岸線上,冉冉升起的太陽照耀著金燦燦的沙灘,潔白的海浪一波波沖來,在三三兩兩漫步沙灘的煙大學子腳下輕聲吟哦。
當天上午,在海岸邊的煙臺大學校園里,師生們正忙碌著收聽收看十九大閉幕的盛況,熱切關注*寫入黨章等“重磅”信息。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張偉、校長郭善利都是今年剛上任不久,除了每天關注和帶頭學習十九大精神外,他們一直腳步匆匆,一系列新的學校改革發展計劃正在逐步展開。其中,通過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科研實力,就是他們主抓的一項“重頭戲”。
在十九大勝利召開的喜慶氣氛中,10月20日,煙臺大學又與煙臺臺海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決定聯合創辦煙臺大學核裝備與核工程學院、臺海集團煙臺大學核裝備與核工程技術研究院,產教融合打造國內外核裝備與核工程技術自主創新人才高地,同時也為煙臺核電裝備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郭善利告訴記者,作為一所地方高校,煙臺大學近年來創新實施了“雙薪雙體制”等與企業合作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靈活機制,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的快速進步。
正是基于這種依地方而建、服務地方發展的深厚淵源,通過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發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成為煙臺大學一大辦學特色。早在2000年,煙臺大學就創新機制與綠葉制藥集團合作共建了藥學院,10多年來,藥學院已實現了企業與高校藥學人才培養、科研公關和企業生產實踐的一體化,一批青年藥學人才成長了起來。
學校服務企業和地方發展,地方也支持學校發展。日前,煙臺市又新出臺了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推出了一攬子重磅政策鼓勵創新、支持人才引進,頂尖人才團隊最高可獲億元資助,為煙臺大學等高校引進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張偉說,“在*新時代,我們更要深刻理解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重要意義,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一代!”(本報記者魏海政通訊員王曉剛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