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教師主要從綜合性大學招收,現在不怎么招師范院校的了。”在日前召開的一次論壇上,當著信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宋爭輝的面,鄭州某中學校長說話很直接。宋爭輝急忙追問原因,得到的答復是一些師范院校畢業生相對容易困在自己學科,知識遷移能力弱于綜合性院校學生。不僅是該所中學,鄭州多所知名中小學也有這種傾向。
“一些全國知名中學近年來錄取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新教師,90%以上是綜合性大學畢業生。”經過大量定向分析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得出這樣一個數據。
這種現象在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杜衛看來是有原因的,“因為一些師范院校教學方式老化,培養師資的方法相對落后”。
一些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較為單一
拿到畢業證一個多月后的8月份,張建青依然在為找工作四處奔波。他畢業于華南地區某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到了7月,該專業48名學生只有28人找到工作,專業對口的僅12人。“教學能力不比非師范類院校學生突出,計算機能力卻遠遠落后于計算機系的學生。”張建青認為找工作屢屢受挫的原因,在于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
在杜衛看來,新教師資格政策出臺后,教師培養更加多元開放,師范院校的競爭力開始下降。他認為,現在對教師照樣有需求,但是這個需求在發生變化。而師范院校原來是個閉環型系統,對社會的需求并不敏感。
宋爭輝同樣認為,現在一些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較為單一。
“我國多年來一直采用相對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培養教師,讓師范院校不太意識到教育市場已經多元化。”史靜寰說,而教育市場現在細化的程度,遠遠超過現在所教的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原理。
史靜寰認為,新課改已經敲響了警鐘,理綜文綜課程的開設,現在很多中學的做法還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物理教師講物理,生物教師講生物。
“中學里面一門課,大學里面一個系,有語文就有中文系,有物理就有物理系。”杜衛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師范院校的專業設置基本都是圍繞基礎教育需要,學科單一性明顯,而且師范院校里都是教最基礎和成熟的知識,只讓學生做演示性實驗,而非像綜合性大學讓學生做設計性實驗、障礙性實驗。這就導致學生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冒險精神和批判意識。
讓史靜寰感到無奈的是,一些師范院校的教師也是相對保守閉塞,“他本身不擅長的知識,也不鼓勵學生去做”。她回憶說,一位本科就讀于某師范院校的碩士曾對她說不,原因在于讓他做原來沒有做過的定量研究分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科在清華就讀的工科學生卻感覺定量分析很有趣味,躍躍欲試。
“一些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更別說引領。”在嶺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羅海鷗看來,目前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專業急需轉型發展,尋找出路。
發揮自身特色對接社會新需求
師資培育是臺灣師范大學的金字招牌。盡管臺灣地區在1994年放開師資培育,師范院校師資培育的壟斷地位被終結,但臺灣師大的畢業生依舊最搶手,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學生難以搶到他們的飯碗。臺灣師大校長張國恩認為,該校立于不敗之地的秘籍就是保持自身優勢,與時俱進,對接新需求。
在張國恩眼中,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要通過特色尋找新出路。他舉例說,近年來,由于患自閉癥、憂郁癥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臺灣地區要求中小學要配備一定數量的特殊教育輔導人員。有30年特教師資培育歷史的臺師大緊抓機遇,深耕特色專業,加快培育特教人才。目前,該校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畢業生薪資水平為全校最高。
讓傳統師范專業對接社會新需求,也是其他師范院校的改革舉措。閩南師范大學校長李進金說,為支持教育精準扶貧,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該校成立鄉村教師人才培養實驗班,加強鄉村教育、鄉土文化等系列特色教育。實習支教中,學生在完成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實習任務后,須協助做好當地留守兒童日常關愛教育工作,以此提升其教師職業技能和師德。
“早期的師范院校強調權威式教學方法,培育出來的教師到中小學后也是用權威的方式工作。”張國恩認為,現在強調多元發展,培養出來的教師要尊重文化、尊重學生思想、尊重學生能力。
為重新定位師資培育價值,臺灣師大成立了師資培育與就業指導處,專門推動完善教育專業課程、學科專門課程和實習制度,增進職前教師對教育工作、教育對象、教育內容的認識。同時該校還與中學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師資培用雙向互動模式。為讓學生多元發展,該校努力打造多元發展平臺,做到“周周有音樂會、天天有畫展”,鼓勵學生參加社團。由于培養學生質量高,該校學生平均薪資在前三年為全臺灣最高,占比40%的師范生同樣薪資不低。
近年來,為促進人才培養多元化,構建多領域、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信陽師院堅持四年一輪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該校相繼實施了“2+2”師資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后備性人才的分類培養模式,以及“4+3+1”本碩連讀卓越教師培養模式。
“要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以開放性的姿態不斷深化改革。”羅海鷗介紹說,學校力求從封閉走向開放,重視開放辦學,與臺灣十多所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從重知識走向知行合一,重視各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如今為粵西地區培養492名中小學校長、55名特級教師,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堅。
尋找最強優勢進行錯位競爭
臺灣師范大學在尋求轉型發展時曾走過彎路。當時,為謀求與綜合性大學一樣,該校新開設企業管理、商業管理類專業。由于這些專業均是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綜合性大學深度開掘的領域,臺灣師大最終在抗衡中敗下陣來,管理類專業淪為二流專業。
“不要拿自己的弱勢跟綜合性大學的強勢競爭,要進行差異化發展。”張國恩擔任臺灣師大校長后,把管理跟藝術、體育、文學等融合,開設運動休閑管理、時尚管理等新專業。此外,當其他學校研發機器人時,該校利用自身教育特色,研制教育機器人。該校還補臺大之“不足”,開設車輛技術專業。
羅海鷗同樣認為,師范院校要堅持錯位競爭,特色發展。今年6月,該校與粵西五大水產商會簽訂水產國際商務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借助該校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和日、法等多語種優勢,成立了水產國際商務學院、開辦水產國際商務班,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水產國際商務人才。
“立足教師教育辦學傳統的同時,著眼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施差異化發展。”宋爭輝說,信陽師范學院堅持學科、專業、產業一體化思路,以優勢集群專業為基礎,精心遴選電子信息類等6個專業集群作為河南省轉型發展試點。由于信陽是河南省重點產茶區,信陽茶產業作為河南省優先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該校因地制宜開設茶學專業,并建成河南省茶樹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不能再用以往的經營思維來經營現在的師范院校,要主動創造產業需求。”張國恩舉例說,臺灣師大資訊工程學系研發出很多電子化教材和教育輔具,從而“迫使”臺灣地區教師要提升教學信息化能力,創造信息化培訓產業需求。目前,該校還將AR、VR與教科書結合,形成教育輔助工具產業。
近年來,面向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產業和互聯網經濟,杭師大在電子商務、信息軟件等領域不斷創新和引領地方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今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師范高校。
“必須要依托自己的優勢,再進行差異化發展。這樣才不會失控,連自己的根都不見。”張國恩說,師范院校發展工科時,要高起點建設。臺灣師大的工業教育學系由于教師培養的需求越來越少,就把原有工科人才“移”出,發展工科。在此基礎上,再從臺大等國內外高校招聘具備工科素養的高級人才參與工科專業建設。
為適應轉型發展,臺灣師大成立了科技與工程學院,并積極強化工程科系的規模。除致力于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還積極緊密結合科技產業界、工業界需求,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的工程和管理專業人才。目前,臺灣高職50%的校長都畢業于臺灣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