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揭幕的上海財經大學商學博物館里,一件件展品敘說著商學教育的變遷故事。肇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商業專修科,1921年移師上海而成為國內首所商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見證了中國商學教育的崢嶸歷程。
近年來,上海財經大學持續推進辦學改革,以“3×3”模式培養卓越財經人才,推行“常任軌”制度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立足國家地方需求推動社會服務,走出一條開展商科教育的特色路徑。一個個今昔對比的場景,書寫著商科教育的百年傳奇。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叢樹海說:“站在新的百年起點上,我們將抓住國家‘雙一流’建設的重大機遇,以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為引領,以重點建設、整體提升為路徑,加快推進國際知名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
“3×3”模式培養卓越財經人才
【歷史場景】
作為上海財經大學前身之一,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商學院早年設立“銀行實習室”“中大合作銀行”,由教職員及學生自行認股開辦,由此學生可以隨時了解銀行業務并進入實習。1929年春擴充為“中大實習銀行”,商學院將節余的2000元經費撥付給銀行作為基金。
【當下回聲】
上海財大從2008年啟動“千村調查”項目,每年組織在校大學生和教師于暑期深入農村開展相關“三農”問題的主題調查研究,學生已累計走訪9202個村莊的121554家農戶,圍繞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農民收入、糧食安全、農村文化、農村養老等年度主題,形成近萬篇調查報告論文,在實踐中了解國情。
【實踐經驗】
上海財大探索實施“3×3”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模式。前一個“3”區分拔尖計劃、卓越計劃、創業計劃三類人才培養路徑,后一個“3”意即為三類人才成長構建通識教育、實踐與科研、國際交流三大平臺,中間的乘號指的是搭建不同培養類型和培養平臺之間自由切換的立交橋。
“千村調查”項目覆蓋面廣,已成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平臺。上海財大還積極拓展對外合作渠道,通過交換學習、暑期項目、學術會議等途徑,推動學生“走出去”,到國外大學和國際組織去實習學習。截至2017年,上海財大本科生擁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比例已達30.2%。
創新創業教育也是上海財大卓越財經人才培養的閃光點。2015年7月創業學院成立,“匡時班”同步開班。迄今三期“匡時班”培養了142名創業學員,產生77個“服務+”創新創業項目。目前學校已形成覆蓋本科生、研究生、MBA多層次的創新創業系列課程體系以及教學、研究、實踐和孵化平臺。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改革采取試驗區、實驗班的小范圍形式,上海財大則面向全校學生,強調多元培養路徑,實現了人才培養改革的全覆蓋,這有利于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上海財經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應望江說。
讓優秀海歸師資引得進干得好
【歷史場景】
這是一張上海商科大學銀行理財系蔡其祿在1926年的畢業證書,簽發者為代理校長蔣維喬和代理教務主任潘序倫。在這名畢業生就讀的1924年,上海商科大學擁有一支由歸國留英美學生為主體的教員隊伍,占比高達71%。
【當下回聲】
上海財經大學自2004年起實施“常任軌”(TenureTrack)制度,成規模地引進一批畢業于海外著名高校的優秀博士,建立起一套“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動”的師資管理新體制。截至2015年,上海財大擁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已達70%,目前“常任軌”教師占比已超過五分之一。
【實踐經驗】
上海財大參照世界排名在前50位研究型大學的管理和考核辦法,推行“常任軌”制度,通過激勵與約束機制的重構,充分激發學校師資隊伍活力。
進入“常任軌”的海歸教師通常有6年聘期,一方面薪酬水平高,另一方面要求也高。邀請國際同行對教師學術表現展開評議,聘期結束時要么聘為常任副教授或教授,要么結束聘任,“非升即走”。上海財大先后引進280多名“常任軌”教師,截至目前合同到期的有98人,其中30人已被授予常任教職,29人考核不合格離職,其他教師主動提前終止“常任軌”合同或被其他高校“挖走”。
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到來產生顯著“鲇魚效應”,激起了存量教師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上海財大引導本土教師國際化,完善績效導向的薪酬激勵機制,對新聘研究人員等實施年薪制,實施“講席教授”和“講席副教授”制度,為非“常任軌”中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提供講席津貼,促進海歸和本土兩類師資的融合。
針對有海外經歷教師占比高達七成的狀況,上海財大開展形式多樣的海歸教師國情教育,幫助海歸教師盡快適應環境、轉變角色。比如開設“海外歸國博士理論研討班”,加強了海歸教師黨性教育;對愿意承擔行政服務的優秀海歸教師委以重任,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
把優秀財經論文寫到祖國的大地上
【歷史場景】
從1955年起,上海財經學院簿記核算教研組與上海國棉六廠合作,共同研究試行“憑證整理單日記賬”核算形式,廢除老的記賬方式,成為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科學研究與推動生產結合的成功范例。
【當下回聲】
在2017年第十一屆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中,上海財大共有7項研究成果獲獎,再居上海高校首位。獲獎成果涵蓋面向未來30年的上海、自貿區建設、城市發展與管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土地供給側改革、上海社會經濟民生系列調查研究等相關的優秀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和上海市領導積極評價。
【實踐經驗】
上海財大鼓勵教師堅持貫徹“頂天立地”方針,在追求理論研究前沿的同時,進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圍繞國家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和當前難點熱點問題進行聯合攻關,服務上海、服務國家財稅卓顯成效。
“負面清單”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個鮮明特征,這里有著上海財大的付出與貢獻。該校牽頭成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不僅完成上海、天津自貿區總體方案與升級版,得到采納,而且參與設計多個版本的“負面清單”,主要觀點直接應用于全國統一負面清單的實踐中。
在服務國家財稅方面,2017年至今,上海財大承接17項財政部年度共建聯合研究課題,承接7項財政部共建長期合作研究項目,13項成果獲得第六次全國優秀財政理論研究成果獎,服務政府決策,把優秀財經論文寫到祖國的大地上。
很多決策咨詢建議的內容并不適合公開發表,也不符合通常的學術論文規范。上海財大針對應用對策研究的不同成果形式,探索多元化考評制度,將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的績效評估納入科研評價體系,進行ABC等級分類認定,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到職稱考核及崗位評聘中,最大限度激發教師創新潛力和創新活力。(本報記者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