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青海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在青海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239至312分,位次為28030至9319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青海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39至312區間才能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一、青海考多少分能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7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256名;
2、2021年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3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8030名;
3、2020年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4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840名;
4、2022年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9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356名;
5、2021年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701名;
6、2020年青海考生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319名;
二、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在青海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青海 | 理科 | 專科 | 273 | 25256 | 省政府 |
2022 | 青海 | 文科 | 專科 | 292 | 13356 | 省政府 |
2、2021年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青海 | 理科 | 專科 | 239 | 28030 | 省政府 |
2021 | 青海 | 文科 | 專科 | 323 | 10701 | 省政府 |
3、2020年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青海 | 理科 | 專科 | 249 | 23840 | 省政府 |
2020 | 青海 | 文科 | 專科 | 312 | 9319 | 省政府 |
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二本
由于高考每年的錄取分數線都會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所以在真正的高考之前,我們都不會知道當年的分數線是多少。不過雖然我們無法確定2023年高考的二本分數線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歷年的二本錄取分數線做出簡單的推測。
分數線的高低與本地高考人數以及當年的招生計劃和試題難易程度有關。一般來講,高考二本分數線在460分左右。文科分數線比理科分數線稍高一點。這個分數只能選擇一些普通的二本院校。如果考生想要考上好點的二本,考試成績至少是需要在500分上下。
高考志愿填報的流程
一、登錄網站
網上填報高考志愿要在省招辦指定的網上進行,登錄指定網頁,打開瀏覽器,輸入網報網址。指定網頁一般會印制在準考證上面。
二、輸入用戶名密碼
用戶名是考生高考準考證上的14位報名號數字,第一次登錄網上報名系統的初始密碼是身份證號碼,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后即可登錄網上報名系統。
三、填寫基本信息并修改初始密碼
高考考生應仔細閱讀網上填報高考志愿的流程和注意事項,了解操作流程和相關要求以后再填寫住址、電話等重要信息。
考生在第一次登錄網上填報高考志愿系統時,一定要修改初始密碼,如果不修改,就會自動返回到上一步,無法繼續往下操作。
四、填報高考志愿
進去頁面之后點擊“填報志愿”,按自己的成績選擇不同的批次,進行填寫。填寫后最好再核對一遍,這一步尤為重要。
五、保存高考志愿
在填完信息后,一定要記得保存志愿,只有點擊“保存”,才會存到網報系統中,沒保存就相當于沒有填。
六、復查高考志愿
在填寫保存之后,可以點擊“查詢志愿”來查看報考的學校,大家可以隨時注意自己排名的情況,以防滑檔。
三、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在嘉陵江中游的川東北中心城市、千年綢都——南充市。南充是共和國開國元帥朱德和首任國家副主席張瀾的故里,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清潔能源示范城市、高等教育強市之一,是三國文化和春節文化的發祥地,三國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在這里交融生輝,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川北剪紙、川北皮影飲譽中外。 學院先后獲得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四川省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校、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單位、全省高校衛生工作優秀學校等榮譽。學院面向全國招生,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保留部分中職教育,積極開展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等社會服務,現有全日制各類在校生16472人。學院附設初級中學和幼兒園各1所。 專業門類齊全 學院現設有財經系、電子信息工程系、機電工程系、教師教育系、農業科學技術系、汽車工程與交通運輸系、土木與建筑工程系、外語系、藝術系9個教學系57個普通專科專業,其中學前教育、建筑工程技術為教育部和財政部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 會計為省級重點專業,畜牧獸醫、學前教育、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工程造價為省級示范性專業,畜牧獸醫、學前教育、英語教育、建筑工程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會計電算化、印刷技術、通信技術為學院八大重點專業。 師資力量雄厚 學院現有在崗教職員工716人,校內專任教師644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129人,“雙師素質”教師284人,博士4人。另有外聘教師211人,聘有十余名國內外著名教授、專家為客座教授。教師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省、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獲省(部)級表彰的優秀教師、省市“三?八”紅旗手、市“十大杰出青年”、市師德標兵、市科技顧問團成員。2020年成功申報四川省首批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 科研成果豐碩 建有南充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南充市農業產業技術學院等市級研究院2個;動物疫病防控與檢測、工業機器人、果實品質控制與深加工技術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鄉村振興發展研究中心等南充市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會計文化市級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個,建有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汽車汽配發展研究中心、現代物流發展研究中心、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院級科研機構4個,建有現代畜牧業研究所等系級科研機構12個;建有省級科研創新團隊1個、學院科研創新團隊10個。建院以來,學院教師發表論文3730余篇,編寫教材350余部,出版學術專著40部,知識產權授權173項;市級及以上立項科研課題453項(教育部社科司1項、省科技廳2項),校企合作科研項目262項;獲市級以上科研成果獎92項,其中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1項、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3項。成功申報17項“1+X”證書制度。 辦學條件優良 學院占地1403.4畝(另有200余畝正在規劃中),現有建筑面積32.7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額4.13億元,教學儀器設備先進,設備總值1.15億元,擁有教學用微機3912臺、館藏圖書86.28萬冊,有電子圖書38萬冊,中國知網等電子資源。校外有計算機應用技術、數控技術、畜牧獸醫、園林技術、印刷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實習實訓基地157個,另建有校內實踐基地67個,其中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踐基地。學院全面建成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取得標志性成果268項。四川省“三全育人”成功試點,成為全省23所入選高校中唯一一所市屬公辦高職院校。學院還是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四川省優質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四川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川東北科技培訓中心、南充市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南充市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培訓單位、南充市進城務工青年培訓基地、南充市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中國智能制造教育聯盟、中國機電協會智能制造產業分會秘書長單位。學院現設有國家、省、學院三級獎助學金。香港利奧集團、香港鎮泰集團、上海協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迪信通商貿有限公司、大北農集團等企業在我院設立了“獎助學金及獎助基金”。健全了貧困學生扶助機制和優秀學生激勵機制,為家庭經濟困難和品學兼優的學生拓寬了求學就業的綠色通道。 辦學特色鮮明 學院秉持“教學立校、服務興校、科研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不斷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06年經四川省政府批準,學院與香港利奧紙品印刷集團實行股份制合作辦學,開創了公辦高職院校校企股份制合作辦學的成功范例,創新了學院的辦學體制,形成了校企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在校企股份制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引領下,學院相繼組建了南充職業教育集團和南充職業教育聯盟,成立了利奧學院、空間信息產業學院、德克特互聯網學院、拓格機器人學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等多個校企雙主體二級學院。目前,與學院合作的企業已達260余家,深度合作的企業20余家,實現了校企合作專業全覆蓋。學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彰顯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產業特征,為學院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就業安置可靠 學院十分重視畢業生的就業推薦工作。學院與香港利奧集團、香港鎮泰集團、京東物流、廣東堅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吉利四川商務汽車、大北農集團、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好利來工貿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以及各地人才市場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四川空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北農集團等企業開設了多個冠名班,構建了廣泛的就業網絡,為畢業生施展才智提供了廣闊舞臺。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 (數據截至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