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青海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長春建筑學院在青海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青海考生上長春建筑學院的分數在313至330分,位次為20092至1733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青海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13至330區間才能上長春建筑學院。
一、青海考多少分能上長春建筑學院
1、2022年青海考生上長春建筑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092名;
2、2021年青海考生上長春建筑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09名;
3、2020年青海考生上長春建筑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331名;
二、長春建筑學院在青海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長春建筑學院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青海 | 理科 | 本二 | 313 | 20092 | 省教育廳 |
2、2021年長春建筑學院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青海 | 理科 | 本二 | 313 | 19409 | 省教育廳 |
3、2020年長春建筑學院在青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青海 | 理科 | 本二 | 330 | 17331 | 省教育廳 |
提前批要不要報
提前批優點:
1、增加了一次錄取機會,如果提前批錄不上,可以繼續參加第一批錄取
2、師范生等無需考慮學費和就業,其他類別的就業情況也是比較理想的
提前批弊端:
可能跟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人生理想什么的相沖突。
提前批院校很多都要體檢的,還有體能測試、政審等,如果明確了要報提前批,一定要做好體檢和體能測試的準備工作。另外,一些特定的院校及專業只在提前批次錄取,對相關院校和專業感興趣的考生一定不能錯過提前批次的填報。
新高考志愿填報方法與技巧如下:
1、重視第一志愿。考生在填報新高考志愿的時候,一定要重視第一志愿。因為招生院校最先得到的就是第一志愿考生的電子檔案。如果考生把自己喜歡的專業放在了后面,當第一志愿上線的考生人數足夠的時候,招生院校就不會再要其他志愿的考生了。
2、不要忽視第二志愿。考生在填報新高考志愿的時候,再重視第一志愿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第二志愿。當考生的第一志愿在錄取過程中如果因為一些原因不能被錄取時,第二志愿就會成為考生的最佳選擇。很多考生都會認為第二志愿沒有什么作用,但是其實每年因為第二志愿而被錄取的考生也有一定的數量,所以考生還是要認真對待第二志愿。
3、服從調劑要慎重。很多考生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就會在新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選擇服從調劑。因此在填報志愿的時候,考生不能忽視服從調劑,特別是一些成績較低或是競爭力較差的考生,更是需要重視。
三、長春建筑學院最新介紹
長春建筑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農、藝、醫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民辦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成立于2000年6月;2004年2月,經教育部確認為實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獨立學院;2011年4月,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2017年12月,被確定為吉林省碩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2019年1月,獲評“吉林省十佳口碑高校”;2019年3月,入選第三屆“中國民辦教育百強”。 學校現有奢嶺、高新兩個校區。奢嶺校區坐落在五A級風景區-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南端,風景秀美幽靜,生態環境宜人。校園占地面積83.43萬㎡,建筑面積39.20萬㎡;高新校區坐落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火炬路1519號,校園占地20公頃,建筑面積18萬㎡。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852人,圖書館藏書115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8387萬元。 學校設有建筑與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城建學院、電氣信息學院、交通學院、管理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健康產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思政教研部、基礎教研部、體育教研部15個教學單位。開設了43個行業特色鮮明的本科專業,形成了土建工程類、電氣信息類、管理類、藝術類、健康類五個主干學科專業群。其中設計學為吉林省優勢特色學科B類;土木工程專業是吉林省高等學校品牌及特色專業;工程造價、環境設計專業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專業A類。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96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33人,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526人。擁有長白山技能名師2人、吉林省教學名師2人、吉林省優秀教師1人、吉林省教育科學專家庫專家20余人。建成省級精品課4門、省級優秀課23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和省級校企合作開發立項建設課程各1門、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1個。獲得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三等獎4項、省級各類教學大賽獎57項。學術梯隊結構合理,一大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嶄露頭角,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學校科研工作在土木建筑、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現有1個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群、9個省級重點科研平臺、7個校級重點科研平臺。學校承擔省級以上項目3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300余篇,獲得專利47項,獲得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其他科研獎近80項,出版學術專著多部,“小微文創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該項目是繼完成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后的又一獲批國家資助項目。 學校作為吉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試點單位,始終堅持以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吉林省教育廳批準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學校。建有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園、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客工場、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園、2個吉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中心、3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專業、2個省級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學校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始終保持在90﹪以上,畢業生就業質量穩步提高。其中,25%左右的畢業生進入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國有企業就業;30%左右的畢業生進入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就業;45%左右的畢業生服務于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學校培養出的2.5萬名畢業生在專業素質、適應能力、實踐能力、敬業精神、創新精神等方面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一大批畢業生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精英和技術骨干。畢業生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了下得去、用得上、信得過、干得好的新長建品牌。 學校扎實推進大學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崇尚科學、嚴謹求實、善于創造的校園風氣;不斷強化師德建設,努力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大力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培養,著力提升學生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積極開展具有特色品牌的校園文化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學校實行校、院兩級管理,突出分院辦學主體。開設了全省首家高校行政服務大廳,可同時辦理123項業務,極大方便了師生。 學校重視開放辦學,先后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瑞典、新加坡、韓國、臺灣等國家與地區的2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學校于2015年、2017年成功舉辦兩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兩岸70余所高校校長出席論壇,對促進海峽兩岸大學間交流與合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學校全面學習貫徹*新時代**思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創新為辦學宗旨,堅持學科建設為引領,以轉型發展為重點,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創新求提升,實施優特強發展戰略,正朝著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