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電教館與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了南京教育云建設專題研討會。南京市教育局潘東標副局長,中央電化教育館王曉蕪副館長、江蘇省電化教育館尤學貴館長到會并做了重要講話。南京市電教館陳平副館長介紹了南京教育云建設的經驗。
南京市基于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目標,結合江蘇省的總體指導思想和南京市本地的現狀,提出了“基于腦的教育”、“基于網的教育”和“基于小班的教育”的“新三基”建設目標,其中“基于網絡的教育”是核心之一。南京市教育云建設的整體方案設計遵循“頂層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充分彌補了信息化建設初期頂層設計不足的問題,以“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為全市所有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師生、家長、社區用戶群體提供服務,采用云計算模式,在提供云服務的同時,有效節約教育信息化硬件資金與人力投入,減少重復浪費。
據悉,南京市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了市、區、學校三級的學科網上教研協作平臺和覆蓋中小學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和終身教育,富有南京特色的優質教育資源體系,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重點,為全市中小學教師基于網絡開展教學研究提供支撐,各類用戶可以將自己制作和收集的資源,依照資源建設者的意圖,共享到不同的層級。
南京市市電教館網絡中心張元寧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資源是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也是最終參與教學過程,為廣大師生所用的單元。南京市教育資源平臺包括市級公共資源庫、區縣資源庫、校資源庫、教研協作組等,對資源貢獻者上傳的資源進行審核、過濾和組織,通過有效的資源審核機制促進優質教學知識庫的形成。通過審核后發布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基礎資源點數。通過教師教研協作過程積累資源,通過積分機制對資源建設者給予相應的獎勵,同時,為了減少資源提供者制作資源的難度,提供資源制作工具,利用信息化工具記錄日常資源產生過程,南京市建立了一種良性的資源引進機制,即“多方參與,有償使用”。張元寧說,根據使用量進行費用支付等方法,引導教育資源建設,在擴大資源來源的同時,積極推進資源引入教學過程的試點工作,逐步完善教育資源建設機制,全面促進了南京市教學資源的健康發展。
與南京市教育系統合作為其提供云基礎設施的H3C公司的技術人員介紹,在方案設計中,南京市教育局提出以公共服務平臺,提供計算、存儲、網絡能力,因此方案整體采用虛擬化技術,構建硬件云數據中心(IaaS),方便業務應用靈活部署和管理,南京市云基礎設施方案采用兩級架構,第一級為市級云基礎設施平臺,第二級為區級云基礎設施平臺。每個基礎設施平臺擁有自己的硬件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然后通過網絡互通,實現資源層面的共享,成為一朵統一對外提供服務的云。
在實際使用中,云平臺能夠提供更加有效的業務連續性,以實現集約化建設和管理。江寧電教中心主任王家文介紹說,江寧區是南京市新區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基礎設施起點較高,特別是教育城域網建設已經充分具備了實現云計算的鏈路條件,因此南京市教育云優先在江寧區實現落地。江寧區電教中心依托新區良好的帶寬資源,與市電教館實現千兆專線互聯,利用云彩虹技術在資源層面實現互通,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以此為基礎,區電教館將業務系統運行到市館的“共享資源池”,再將江寧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備份到市館實現在全市范圍內的“共享”,同時江寧區館的共享資源池也可為其他電教館提供備份和共享,從而構建了覆蓋全區的教育城域網和云數據中心,實現硬件資源的集中,減少了硬件采購成本,減輕學校管理員的工作量。
江寧高級中學是南京市教育云建設主要的試點學校之一,作為教學資源的“神經末梢”,江寧高級中學充分體會到了“既是資源的貢獻者,也是資源的受益者”的云應用優勢。學校通過H3C CVK技術完成對服務器的虛擬化,使用H3C云平臺CAS完成基礎設施的整合與業務系統的優化,采用云點技術實現與資源平臺的互通,既可實現資源上傳,也可根據學校需要將云端的資源提前下載到本地,滿足教學效果需要。在技術層面使用了大量云計算技術(IaaS層)和網絡技術,并且通過云網融合實現資源的互通。王家文告訴記者:“江寧區在近八年中總共投入了1.2億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前不久,市教育局推出了電子備課平臺,我們要求從2013年9月1日開始,全區35周歲以下教師必須使用電子平臺備課,到現在為止,電子備課平臺里已經有六萬多篇教案,每一天以一千篇的速率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