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濟南大學簡介
濟南大學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山東省重點建設大學,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學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年來,學校銘記“弘毅、博學、求真、至善”的校訓,傳承“勤奮、嚴謹、團結、創新”的校風,發揚“艱苦奮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近31萬名校友遍布海內外。
學校現設24個學院,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類別、92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10個門類。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36784人。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100人,其中教授300人,副教授69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02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外籍院士1人),國家“*”項目入選者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5人,國家“*”青年項目入選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人選4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專家19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3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3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12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6個。
學校建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及研究平臺61個,其中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引智基地1個,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冰島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2個、國家專利導航項目研究和推廣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含自主培育建設)2個,省級重點學科1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及省部級科研平臺10個、“十二五”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4個。
2、濟南大學比較好的專業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應用化學專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社會工作專業、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應用化學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心理學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
山東省省級品牌專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
3、濟南大學所有的專業名單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 |
數學科學學院 | 金融數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物理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商學院 | 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金融學 經濟學、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投資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外國語學院 | 朝鮮語、德語、法語、日語、英語 |
政法學院 | 法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 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與行政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復合材料與工程 |
化學化工學院 | 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 |
機械工程學院 | 車輛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機械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程 |
土木建筑學院 | 城鄉規劃、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學、土木工程 |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智能電網信息工程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網絡空間安全 |
水利與環境學院 |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水利水電工程 |
體育學院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教育 |
美術學院 | 產品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環境設計 美術學、攝影、影視攝影與制作、視覺傳達設計 |
音樂學院 | 舞蹈學、音樂學 |
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 | 國際商務、會展經濟與管理、歷史學、文化產業管理 |
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 | 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管理方向)、特殊教育、應用心理學 |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技術、藥學、制藥工程 |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 生物技術(生物化學方向)、制藥工程(生物制藥方向) |
國際教育交流學院 | 漢語國際教育 |
烹飪學院 | 烹飪與營養教育 |
創業學院 | - |
繼續教育學院 |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
人工智能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