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陜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陜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的分數在406至482分,位次為86687至2372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陜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06至482區間才能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一、陜西考多少分能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1、2022年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1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4999名;
2、2021年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0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4407名;
3、2020年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1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6687名;
4、2022年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5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721名;
5、2021年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953名;
6、2020年陜西考生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8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4622名;
二、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陜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415 | 84999 | 省政府 |
2022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59 | 23721 | 省政府 |
2、2021年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406 | 84407 | 省政府 |
2021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65 | 23953 | 省政府 |
3、2020年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417 | 86687 | 省政府 |
2020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82 | 24622 | 省政府 |
學校代碼及專業代碼查詢網
考生進入所在省市官方志愿填報系統,輸入院校及專業名稱,即可顯示院校及專業代碼,僅供參考!
省市 | 官網名稱 |
安徽 |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北京 | 北京教育考試院 |
福建 |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 |
甘肅 | 甘肅省教育考試院 |
廣東 |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 |
廣西 | 廣西招生考試院 |
貴州 | 貴州省招生考試院 |
海南 | 海南省考試局 |
河北 | 河北省教育考試院 |
河南 | 河南教育廳 |
黑龍江 | 黑龍江省招生考試信息港 |
湖北 |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 |
湖南 |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 |
吉林 | 吉林省教育考試院 |
江蘇 |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
江西 | 江西省教育考試院 |
遼寧 | 遼寧招生考試之窗 |
內蒙古 | 內蒙古招生考試信息網 |
寧夏 | 寧夏教育考試院 |
青海 | 青海省教育考試網 |
山東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山西 | 山西招生考試網 |
陜西 | 陜西省教育考試院 |
上海 | 上海教育考試院 |
四川 | 四川省教育考試院 |
天津 | 天津招考資訊網 |
西藏 | 西藏自治區教育考試院 |
新疆 | 新疆招生網 |
云南 | 云南省招生考試院 |
浙江 |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 |
重慶 | 重慶教育考試院 |
報考軍校的視力要求
1、軍校對考生雙眼視力有專門要求,報考軍隊技術類院校,也稱非指揮類院校,裸眼視力要達到4.6以上;報考軍隊指揮類院校裸眼視力要達到5.0以上。
2、每一眼裸眼遠視力低于4.9(0.8),指揮、潛艇、水面潛艇、坦克、測繪、雷達專業學員不合格。每一眼裸眼遠視力在4.8(0.6)以上;或一眼裸眼遠視力在4.7(0.5)以上,另一眼裸眼遠視力在4.9(0.8)以上;或每一眼裸眼遠視力在4.6(0.4)以上,矯正視力每一眼在4.9(0.8)以上,技術專業學員合格。
裸眼視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錄取的專業:飛行技術、航海技術、消防工程、刑事科學技術、偵察。專科專業:海洋船舶駕駛及以上專業相同或相近專業(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3、事實上,由于專業、院校的不同,一些對身體(視力)的要求都不盡相同,以下只是一個可以認為是最低的標準。所以如果您的視力比較差,就需要做手術。否則是不符合相關政策的。
三、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最新介紹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筆山書院,歷經高等小學堂、興義縣立中學、貴州省興義中學等歷史時期。建國后,于1952年改為貴州省興義師范學校,開始了現代師范教育的歷史。1975年名為興義地區“五·七”師范大學,1978年改稱興義師范專科學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師專,1993年又更名為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1年開始與貴州師范大學聯合辦學培養本科學生。2005年,興義師范學校、安龍民族師范學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擴大了辦學規模。2009年3月,學校經教育部批準正式升格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系“省州共建、以州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7年12月,學校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并經貴州省學位委員會批準,新增為“十三五”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2017年,列為貴州省第二批應用型發展轉型試點高校,2019年,與寧波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并招生。兩百年來,學校持續辦學、未斷文緒,而今,更是秉承“勤學、尚美、求實、創新”的校訓,將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為國家培養各級各類人才近4萬人,為黔西南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地理位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南鄰廣西,西接云南,地處珠江上游和南昆鐵路中段,屬“左右江革命老區”。學校位于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興義市。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1211畝,校舍建筑總面積34.02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35.02萬平方米,其中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1.42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10.74萬平方米,學生宿舍7.89萬平方米;圖書館2.72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72萬冊,電子圖書80.1萬冊,數字資源11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577.65萬元。 學科專業 學校現有14個二級學院,41個本科專業;涵蓋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和農學九大學科門類,學校獲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現有8個省級一流大學建設項目,10個省級重點支持學科和專業、1個省級一流培育教學團隊、3個省級一流課程(群)、5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5個省級掛名學科;有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中心、中國民族師范教育研究中心、國際山地旅游發展研究院等19個校內科研機構(中心)。 教職工隊伍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721人,其中正高職稱69人,副高職稱248 人,引進和培養博士111 人、碩士392 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專家和享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各1人,貴州省“千”層次人才4人、貴州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9人。 人才培養 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445人,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2013年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有31個本科專業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20年本專科畢業去向落實率達82.65%,其中本科畢業去向落實率達81.82%。 科研成果 升本以來,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1項;獲省部級項目99項、地廳級科研項目500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2獎、三等獎6項,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黔西南州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教師共發表論文近40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共552篇,SCI、EI、ISSHP等收錄論文59篇;出版教材和著作148部;建有貴州省黔西南特色產業扶貧與生態修復協同創新中心1個、山地旅游教育與推廣省級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個,廳級重點實驗室4個。 合作交流 學校先后與首都師范大學、寧波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20余所高校和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師生交流、科研合作、資源共享和校園文化等方面展開了合作與交流,先后組團赴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及澳門、臺灣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教育交流活動,進一步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內涵,積極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與貞豐縣、晴隆縣人民政府等5個地方政府簽訂校地合作框架協議,與中國移動黔西南州分公司等5家企業簽訂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旅游、基地建設等方面展開了交流與合作。積極鼓勵中青年教師出國(境)學習交流,通過貴州省“千人海外留學計劃”等平臺,向美國、英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臺灣等國(境)外高水平大學派出師生300余人,進一步提升我校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成功舉辦2017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動和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系列活動 ——“中國-東盟旅游教育論壇”“國際山地旅游與戶外體育學術研討會”“國際山地旅游與戶外運動發展論壇”“中國-東盟多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研討會”及“‘疫情時代下的云上教育’學術研討會舉辦新時代筆山論壇”,承辦“精準扶貧:理論、政策與黔西南州鄉村的實踐”學術研討會、紀念張之洞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對外合作交流層次進一步提升,辦學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