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陜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陜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152至193分,位次為171051至84228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陜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152至193區間才能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一、陜西考多少分能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1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4606名;
2、2021年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1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2581名;
3、2020年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16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1051名;
4、2022年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19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4228名;
5、2021年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1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5451名;
6、2020年陜西考生上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19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492名;
二、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陜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陜西 | 理科 | 專科 | 152 | 164606 | 省政府 |
2022 | 陜西 | 文科 | 專科 | 193 | 84228 | 省政府 |
2、2021年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陜西 | 理科 | 專科 | 152 | 162581 | 省政府 |
2021 | 陜西 | 文科 | 專科 | 163 | 85451 | 省政府 |
3、2020年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陜西 | 理科 | 專科 | 160 | 171051 | 省政府 |
2020 | 陜西 | 文科 | 專科 | 193 | 87492 | 省政府 |
大學志愿填報有哪些專業
1、電子與信息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2、外語類:外貿英語、小語種。
3、法學類:法學、社會學、治安學、偵查學。
4、機械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
5、土建類: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6、會計類:會計學、財務管理。
7、中文類:對外漢語、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
8、醫學類:臨床醫學、麻醉學、醫學影象學、醫學檢驗、口腔醫學、藥理學、中藥理論。
9、環境、心理類:環境科學、生態學、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10、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
分數不高讀大學應該選擇省內還是省外
首先,就報考而言,一般情況下,省內的大學會給省內分配更多的報考名額,考生報考省內的大學分數線也會比外省考生低一些,所以對于一些報考省內學校有優勢的學生而言,自然是省內更好,當然這個并不絕對,也要因省份而定。
其次,環境氣候以及飲食習慣。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的氣候條件和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的,留在省內的話,學生到了大學,不需要適應,但是如果去了外省,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影響學習和生活的情況發生,就這一點而說,省內更具優勢。
最后,職業發展。如果畢業生未來想要報考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制等等,很多時候,單位是會限制考生的戶籍的,如果畢業生在外省讀書,就無法參與當地的招錄,失去了很多報考機會,而在省內讀書的考生,則是沒有這樣的煩惱。
所以,選擇在省內讀大學還是省外讀大學,其實差得不是一點點,但是如果說哪個更好,哪個更對,其實還是要因人而異,不能只看到差距就妄下決斷。
三、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于1986年,是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前身是合署辦學的國家級重點中職、首批改革發展示范校——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和陜西電子工業職工大學,地處炎帝故里、西部工業重鎮、陜西省第二大城市寶雞市。 基本情況:學院現有寶福路、蟠龍新區兩個校區,占地面積約765畝,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擁有8個設備優良、功能齊備的校內實訓基地和100多個實驗室,其中國家級電工電子技術實訓基地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基地2個、省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性實訓基地1個、省級機電技術精品專業實訓基地1個、省級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性實訓基地1個;建有圖書館、大禮堂、體育館、羽乒室、籃球場、400m標準塑膠跑道田徑運動場等文體場館;擁有教學樓、實訓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多功能報告廳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設有智能制造學院、電子與信息學院、汽車工程學院、鐵道工程學院、經管與藝術學院5個二級學院和基礎部、體育部、思政部3個教學部,教職工248人;開設五年制高職專業8個、三年制高職專業30個,面向陜西、甘肅、貴州、河南、寧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云南、河北、湖北、湖南、山東、新疆、江西、廣西、安徽等1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各類在冊學生9000余人。 辦學特色:學院以支撐服務國家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落實國家和陜西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主線,堅持走好以“擴規模、提質量、創特色、樹品牌”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和“人才強校五大工程”,構建以現代智能制造專業群為主體、以電子信息和交通運輸專業群為兩翼、兼顧土木建筑和財經商貿專業群協調發展的“一體兩翼”專業發展格局,突出“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校企雙元”和“現代學徒制”育人機制、“訂單班”培養,推進以匠心文化、厚德文化、問題文化、卓越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踐行“厚德強技、立身立業”的校訓,培育“艱苦創業、報效國家”的大學精神,畢業生深受用人企業歡迎和認可。 師資力量:學院實施“師資強校”戰略,通過多方引進和培養,擁有一支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熱愛職教事業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50余名,其中專兼職教師120人,其中副高以上技術職稱79人、“雙師型”教師53人。先后有教師榮獲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優秀教師、陜西省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積極組織開展教研、科研活動,整體學術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出版各類教材48種,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240余篇,立項各級各類教科研課題110余項,取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各一項。 辦學榮譽:三十多年來,學院充分發揮機電、制造類學科和專業優勢,不斷加強師資配備,形成了機電、電子、汽車、信息、加工制造等特色鮮明的裝備制造專業體系,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全省裝備制造業轉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先后被評為“陜西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信息產業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首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首批國家和陜西省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建設院校”、“教育部中德職業教育汽車機電合作項目院校”;成為“國家電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實施院校”、“陜西電子職教集團”和“寶雞市現代裝備制造職教集團”牽頭單位;師生在國家和省、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爭金奪銀,榮獲國家和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120多項,團體總分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產學就業:重視學生就業指導,主動走出去聯系優質就業單位,建立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扎實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努力把學生培養好、安置好。與中鐵一局、中鐵三局、中鐵電氣化局、中煤五建、天津一汽豐田、西安三星、上海大眾、深圳中興、江蘇長電科技、杭州海康威視、京東方、上海電氣、吉利汽車、法士特、烽火、凌云、寶光、陜汽、寶雞石油鋼管、秦川機床等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很多優秀畢業生已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 近年來,先后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中國)有限公司、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寶光真空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德馬吉森精機機床貿易有限公司、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筑夢高科建筑有限公司、德國BSK國際教育機構、寶能汽車、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陜西東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皇冠假日酒店、天貓養車、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內外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已成立“吉利智造學院”“華鈦機電產業學院”“天貓養車產業學院”“厚溥IT軟件學院”“寶雞搟面皮產業學院”“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養基地”“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養基地”“中國電信寶雞分公司人才培養基地”等。 辦學展望:當前及“十四五”期間,學院將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面向智能制造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聚焦蟠龍新校區和“雙高”建設,突出“擴規模、提質量、創特色、樹品牌”總體思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主線,深化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多元興校、特色強校、質量立校、智慧優校、人人為校,不斷推進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辦學綜合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產業”,爭創立足陜西、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智能制造特色“雙高”院校。 (內容及統計數字截至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