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上海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在上海招生錄取數據顯示,上�?忌贤瑵髮W浙江學院的分數在402至421分,位次為36155至32868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上海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02至421區間才能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一、上海考多少分能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1、2020年上�?忌贤瑵髮W浙江學院(01):綜合(物)最低分需要40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6155名;
2、2020年上海考生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02):綜合(化)最低分需要41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438名;
3、2020年上�?忌贤瑵髮W浙江學院(04):綜合(不限)最低分需要41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438名;
4、2020年上�?忌贤瑵髮W浙江學院(03):綜合(物 或 化)最低分需要4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2868名;
二、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在上海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0年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上海 | 綜合 | 物 | 本科 | 402 | 36155 | 省教育廳 |
2020 | 上海 | 綜合 | 化 | 本科 | 418 | 33438 | 省教育廳 |
2020 | 上海 | 綜合 | 不限 | 本科 | 418 | 33438 | 省教育廳 |
2020 | 上海 | 綜合 | 物 或 化 | 本科 | 421 | 32868 | 省教育廳 |
本科中外合作什么意思
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有兩種辦學方式:一是學歷教育項目,二是非學歷教育項目。注意:就讀非學歷教育項目的,若該項目未能獲得教育部審核認證,即不能承認該項目所獲學歷。
中外合作辦學的兩種方式
一是學歷教育項目,必須通過統招考試,填報志愿,畢業后分別獲得中外雙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一是非學歷教育項目,無須填報志愿,參加學校自己舉辦的入學考試即可。中方學校修得相應學分后,通過語言考試后再被合作學校錄取,畢業后獲得外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中國農業大學與荷蘭萬豪勞倫斯坦瓦格寧根大學(原荷蘭勞倫斯坦國際農學院)合作舉辦園藝專業非學歷項目)。
350分能上的二本警校有哪些
350分的二本:鐵道警察學院
鐵道警察學院位于河南鄭州,是公安部直屬的我國唯一一所培養鐵路公安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師資力量頂級,學習氛圍不錯,最好的專業是偵查學,經濟犯罪偵查專業主要從事公安系統工作。
350分的二本: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位于江蘇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直屬的全日制公安類普通高等學校。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的二本錄取分數線不高,適合各位考生報考。
三、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最新介紹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于2008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由同濟大學、宏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嘉興市教育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合作舉辦,是一所按新機制和新模式運作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舉辦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的獨立學院。 學校依托百年名校同濟大學的綜合辦學優勢,根據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現代科技發展趨勢設置專業。學校設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醫學影像技術、汽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行政管理、英語、德語、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汽車服務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管理、機械電子工程等33個專業(方向)。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500余名。 學校實施“人才強�!睉鹇�,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建設一支職稱與學歷并重、教學經驗與實踐能力并重的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學校依托同濟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已擁有一支由520余名優秀教師組成的專任教師隊伍,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占20%、副高及以上職稱的占50%,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超過60%。 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揚長避短、因材施教,致力于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富有應用型、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建立并實施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等三大教學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 百載春秋,薪火相傳。學校將繼承和發揚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堅持以同濟大學“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發展的全面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同濟大學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實現師資力量共享、實踐平臺共享、圖書資料共享、管理資源共享和校園文化共享,精心打造新的辦學特色,努力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優秀工程師、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