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業。沒有信仰的教育,只是教學技術而已。隨著消費主義、功利主義、信仰缺失等現代性問題的不斷沖擊,這一切都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堅守中,我們要如何回歸教育本質,重建教育信仰。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啟迪學生智慧的教育,閱讀則可以啟迪智慧。建設書香型校園,鼓勵學生們讀經典的書,不僅可以使他們獲得知識、擴展視野,更能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啟迪。一所學校可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能為我們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么,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有了書,我們可以同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汲取智慧、受益終身。
立足生命、關懷生命,這是教育的原點。就教育而言,道法自然就是要效法自然之豐富性,追求教育生態的多樣化;更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順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每一個學生都是自由獨特的生命個體,我們呼喚自由的、啟發性的、詩意的教育,讓精神與精神相遇,努力讓學生擁有自由而舒展的生命。教育應該舒展人的心靈,潤澤人的生命,讓人自由,解放束縛,尊重個性,激發潛能,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和諧而又充分的發展。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為明天培養人才,但是生命與使命必當同行,方可實現教育的真諦。“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更應該成為中國教育的情懷與信念,上下求索、初心不改、雖遠不怠!
(作者:翟小寧,人大附中校長,趙婀娜、趙婷玉根據其在2017全國優秀中學校長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