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央視一套剛剛播出的八集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成為這些天群眾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
《永遠在路上》通過詳實的資料和專業(yè)的解讀,全面展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上率下、馳而不息正風反腐的實績,可謂正當其時。這部專題片,系統(tǒng)梳理經驗、坦誠面對問題、理性描繪藍圖,開誠布公與全黨全國共話管黨治黨建設黨,在恰當?shù)臅r機、以適宜的方式,拉近了黨和人民的情感距離,增強了全面從嚴治黨成果的傳播效果,提高了影響力。
《永遠在路上》重申反腐敗斗爭只有進行時,沒有休止符。打“虎”拍“蠅”、消除腐敗存量以治標為治本贏得了時間;在當前,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已充分發(fā)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xiàn),更要著力遏制腐敗增量、標本兼治,貫徹落實好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在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上,把管黨治黨延伸到基層、延伸到每一個黨員干部,不僅要用紀律的尺子約束黨員干部行為,還要通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規(guī)范黨員行為,通過重塑黨內政治生態(tài)引導黨員干部,真正實現(xiàn)全面、從嚴。
專題片披露的事實,給人們的啟示是深刻的,有些感受尤為強烈。“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我會落到這種結局。從小我們吃過很多苦,是從貧寒之家出來的,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貪官,我感覺這是一個莫大的悲哀。”周本順的這段話是他落馬之后的內心獨白,言語中吐露出深深的懊悔。與周本順類似,在專題片中出鏡的多位貪官都表達了這樣的想法。李春城在面對鏡頭的時候,低垂著腦袋,用極度哀嘆的聲音說道:“我干的這些事情,這算什么?你知道,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齡,這將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錯誤這樣收場,何其悲哀!”在專題片中,出鏡的貪官幾乎都是“一夜之間白了頭”,蘇榮、劉鐵男、李春城……他們在專題片中的精神面貌充分證明,腐敗讓他們葬送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業(yè),還包括尊嚴;在辜負了黨和人民信任的同時,自己的精神也因腐敗而被徹底摧毀。這些貪官的反思懊悔與落馬之前的飛揚跋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反襯出他們現(xiàn)在的心境。然而,在一步步滑向腐敗深淵的過程中,他們是否曾有一刻意識到自己會為腐敗而葬送一切?《永遠在路上》專題片通過對一個個違紀違法官員的采訪,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拒腐防變的警鐘。他們的每一句獨白都在警示我們,在腐敗問題上不要存在任何僥幸心理,不要在所謂的“不知不覺”中踏上一條不歸路。
有貪必抓,有腐必懲。十八大剛剛開過,首“虎”應聲落馬,吹響了反腐斗爭的沖鋒號:只要違法亂紀,無論是誰,照抓不誤,絕不容情。之后,反“四風”、落實八項規(guī)定精神、加強巡視,“老虎”被連續(xù)揪出,職級之高、頻率之繁、范圍之廣,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大至數(shù)億元巨貪小至違規(guī)吃喝,職級無論高低,人員無論多少,違紀必究,違法必辦。絕大多數(shù)地方和部門,在高壓態(tài)勢之下,不正之風和不良作風斂跡息聲,作風建設局面迅速改觀。
正風反腐永遠在路上,絕不是一陣風。經驗表明,正風反腐最忌“雨過地皮濕”。運動式反腐,當時力度再大,即便是一場雷暴,貪腐分子躲過去后又會依然故我,甚至變本加厲。《永遠在路上》清晰地傳達了這樣的信號,正風肅紀沒有時間表,不存在彈性;把紀律挺在前面,越往后要求只能更嚴。據報道,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已近四年,共查處相關問題13.9萬起,處理18.7萬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9.1萬人。有人說,力度已經夠大,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這樣的認識顯然不妥。一旦沒有這種力度,歪風邪氣、貪腐之風定會死灰復燃,必然反彈甚至回潮。wljyyjy.com
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其執(zhí)政地位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是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要想長期執(zhí)政,打鐵還需自身硬,鐵腕反腐、激濁揚清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唯有管黨治黨不放松、正風肅紀不停步、反腐懲惡不手軟,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新要求、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新挑戰(zhàn),才能不斷實現(xiàn)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終保持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真正贏得這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shù)亩窢帲瑤ьI中華名族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制作的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在央視播出后,我及時進行了收看,看后頗受啟發(fā)。該片通過列舉多個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形勢與成果,深刻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的*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堅定決心,充分展示了“正風”“反腐”所取得的積極成效,以案為鑒、以案明紀,振聾發(fā)聵、警鐘長鳴,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腐敗分子被繩之以黨紀國法,宣示著中國共產黨敢于直面問題、捍衛(wèi)黨紀、自我凈化、自我革新。白恩培、周本順、李春城等人的腐敗案件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黨員干部一旦思想上忽視廉潔從政的重要性,對腐敗的危害喪失了應有的警覺,走向違紀違法,就是一種必然。對于每個人,理想和信念的堅守,時刻都不能放松。而對于執(zhí)政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
作為發(fā)改系統(tǒng)的黨員干部,必須以這些典型案例為反面教材,更好履行“兩個責任”。加強源頭反腐,推進關口前移,以權力“瘦身”為廉政“強身”,有效落實主體責任;充分運用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抓早抓小,嚴查嚴辦,有效落實監(jiān)督責任。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巡視整改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邊學邊改,見人見事見制;持續(xù)改進作風,不留死角,不丟項目。牢記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帶頭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
作為基層黨員干部,天天與百姓打交道,更要不忘初心,時刻從百姓所需所想出發(fā),為百姓服好務、解難題,用實際行動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洪源下積石,砥柱屹嵯峨。”專題片中所展現(xiàn)的我黨在廉政建設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必然會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fā)展,我相信在*的領導下,偉大祖國一定會更加繁榮。
【三】
由中紀委和央視聯(lián)合制作的8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開播,多位因嚴重貪腐、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首次在鏡頭前講述他們的懺悔和反思。
反腐會不會或者什么時候會降溫?這個“反腐之問”時時出現(xiàn)于網上,并伴隨著各種江湖版的猜測解讀。“永遠在路上”,這個片名也許是一種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現(xiàn)的并不只是簡單的反腐決心,在周本順、白恩培、李春城這些曾經的高官講述中,我們還看到了腐敗之所以發(fā)生的內在邏輯。
比如人性弱點。白恩培說起他的腐敗動因,特別提到商人“住豪華的房子,坐豪華的車,個人還買的私人飛機。我也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這思想就變了。”眼熱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員也不例外。對于這樣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當權力和誘惑都足夠大,單純的教育就會顯得蒼白。盡管人性弱點,絕不是貪官腐敗的借口,但從反腐的角度講,這是必須要正視的。人性共通,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錯犯罪的“本能”。腐敗永遠可能發(fā)生,反腐自然只能“永遠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順關于“站臺”的說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個面幫他站個臺,一起吃飯,我什么話也沒有說,別人就知道這個人上面有人,這個事都會辦得通”。簡單一句話,道盡現(xiàn)實的復雜,反腐的困境。盡管權力的“籠子”在收緊,但永遠都可能有疏漏。
從這些貪官的講述來看,腐敗并不需要多么專業(yè)的技能,無非給商人站臺、親朋“搭權力便車”等,這就意味著制度還不夠嚴密,反腐還極有必要“永遠在路上”。
那些曾經位高權重、始終容光煥發(fā)的官員,如今鏡頭前一副塵滿面、鬢如霜的樣子。這些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敗的風險和可能的落寞結局,演繹得非常到位。從教育的層面說,可能比發(fā)文件、開會宣講的千言萬語更有直接效果。《永遠在路上》還在繼續(xù),也許從這些“巨貪”的演繹中,可以進一步反思過去的問題所在,探尋未來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