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區黨工委建設黨建創新示范點的要求,區委宣傳部開展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八周年黨史學習活動。通過對黨史的學習回顧,我受益匪淺,不僅加深了對黨的使命和宗旨的理解,更進一步使我認識到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斗作風,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談幾點啟發。
一、發揚艱苦奮斗作風,堅定人生理想信念
艱苦奮斗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在物資匱乏、敵強我弱的惡劣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依然能夠戰勝敵人,依靠的就是這種艱苦奮斗的作風。如今,我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已經今非昔比,但能夠吃苦、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廉潔從政、干凈做人、規范做事的作風依然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逆境,永遠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法寶。在今天這個思想多樣化的時代,改革開放帶來的積極因素和腐朽觀念良莠不齊,只有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堅定人生理想信念,做一個廉潔干凈干事,才能處變不驚,勇往直前。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做踐行“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的表率,就要牢固樹立*共同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斗精神不懈怠,銘記“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恪盡職守,埋頭苦干,爭創佳績。
二、堅持以人為本,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
在戰爭年代我們黨能取得勝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歷史證明,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是我們黨無往不勝的根本。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黨的根本路線,這是由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作為新時期的黨員領導干部,應該把黨的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努力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在建設和發展中取得新勝利。
三、堅持實事求是作風,鼓勵勇闖善闖新路
實事求是是我黨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取得勝利的寶貴經驗、智慧結晶。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發現真理;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知錯改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正確決策;只有實事求是,才能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發展的科學、創新的科學,任何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畏縮不前、脫離實際的想法和做法都會給我們的改革發展事業帶來損失或倒退。在*建設的新時期,*提出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提倡和發揚“實事求是”精神,鼓勵勇闖善闖新路。要堅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工作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更新觀念、勇于創新,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思路謀求新發展,用創新的精神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結合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我認為,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市民群眾的需求大力開展宣傳文化活動,找準抓手,突出重點,推動宣傳文化工作深入發展。重點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塑造新時期*人文精神。一是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引導群眾自覺接受*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是宣傳文化工作的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我們要做好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利用媒體資源,宣傳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信息,讓群眾在看電視、看報紙的過程中能接受教育。同時,重視宣傳的創新策劃,提高對各類活動的策劃、包裝意識,用群眾喜聞樂見、更能激起群眾共鳴的形式來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二是重點打造“*好人”品牌,培育“*好人”群體。要從把“*好人”品牌打造成全國知名城市品牌的高度來組織策劃宣傳“*好人”評選活動,深入挖掘道德典型,褒獎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舉”,從而培育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好人”群體,形成一種人人都“爭當好人,爭做好事”的社會氛圍。三是塑造新時期*人文精神。結合*榮辱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好人”精神為基礎,傳承和創新*人敢為人先、求真務實、開放和諧的精神特質,塑造新時期*人文精神,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共謀科學發展的責任感和工作熱忱。
2、完善文化體制機制,發展*特色文化服務業。一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健全有利于文化創新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保護機制。積極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健全相關工作制度,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融合。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重大項目帶動為龍頭,大力培育骨干型產業。推進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的制訂,在開展以工業設計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基礎上,積極發展文化新興業態,推動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互動融合,繁榮文化市場,增強我區文化競爭力。二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機制創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以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為抓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建設,以創建文化先進村居的文化建設工程為抓手,打造覆蓋全區的基層文化網絡。重視文化精品生產,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產品供應,努力在專業和群眾文藝創作的質量和數量上取得突破。繼續深入開展“情暖萬家•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開展以經濟困難家庭、外來務工人員和殘疾人為重點對象的文化活動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廣大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強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區域形象。一是健全完善宣傳文化部門與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同謀劃*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活動,打造*城市名片。二是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加強網絡宣傳平臺建設,運用媒體尤其是新興網絡媒體宣傳推廣*良好形象。繼續建立與區外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制度,注重發揮社會民間力量,借助友好機構、友好企業、友好協會等,開展綜合性、規模化、多層次的對外宣傳,大力塑造*形象,充分展示*的優勢和潛力,為引進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深入挖掘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形式,加大對*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打造*文化品牌。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突出抓好思想道德培育、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加強環境改造、營造優美城市環境,培育*城市文化,增強*魅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