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新時代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的發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班主任德育論文:新時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芻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學生在高中階段正是長身體、學知識的最佳時期,同時又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95后學生的高中生,獨立又任性、自信又自我、張揚又脆弱,這時候的他們可塑性最強,是進行德育教育,塑造良好道德品質的最佳時機,同時也是最容易受不良影響而變壞的時期。因此,高中階段的德育教育也就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領航人,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新時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
一、新階段高中生特征分析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出現了急劇的變化,這必然給他們的心理活動帶來巨大影響。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心理上也希望能盡快進入成人世界,尋找到一種全新的行為準則,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種種新的追求中,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其心理水平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現為他們產生了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現在其認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點及社會經驗上。中學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點上,反抗性與依賴性、閉鎖性與開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并存,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社會經驗也十分欠缺。由于中學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現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
二、新階段學校德育工作現狀
當代中學生德育現狀堪憂,主要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
一是近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以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毒害了中學生的心靈;二是新階段中學生處于對外交流日益擴大、社會日趨多樣化的氛圍中,每天都接受著廣泛的社會影響,現代社會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學校德的正面教育;三是社會利益分配不均和價值觀念的扭曲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失衡,社會上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造成了部分學生厭學和流失;四是音像書刊、舞廳、電子游戲等社會生活及娛樂環境,侵蝕著中學生的靈魂,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五是家庭教育相對欠缺與學校全面育人的目標發生了矛盾。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成績要求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很少關心。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了智育重于德育、甚至智育可以代替一切的片面印象。
(二)個人
一是傳統的優良德育思想嚴重缺失。缺乏敬畏與信仰。當代中學生越來越缺乏積極向上的敬畏與信仰。不少學生對道德不敬畏,對大自然不敬畏。對知識不敬畏,對教師不敬畏等等。直接的后果就是無視道德的存在。隨地吐痰,破壞自然,對知識的褻瀆,對老師的忤逆等等。缺乏志向與理想。胸無大志。貪求安逸與享樂,是當今不少中學生的基本心態。志向與理想的高低,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素質不高,何來道德的高尚、人格的完美!無所追求的人,對社會和他人也會漠視.將來也是人格缺陷的人。缺乏團結與信任。獨生子女大多處境優越,自我意識很強。一切以己為中心。對別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識。而道德卻是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關懷氛圍中,而這種和諧氛圍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匱乏。二是中學生德育思想表現嚴重錯位。一些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嚴重扭曲。在對待個人與環境等關系上的“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錢看”,“伸手要錢.出門講價”。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禮讓心、孝敬心。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三是德育缺失、日常行為極不規范。廣大中學生德育素質的地下,一方面也表現在中學生日常行為的不規范上。當代中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日益表現出種種劣行。學習上:學習不認真,有怠學、厭學的情緒,以及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行為;遵紀守法上:不遵守紀律,行為粗暴,經常遲到、逃課上網,故意擾亂課堂紀律等;儀表與衛生上:衣著不整,不修邊幅,男生留長發、女生留怪發。教室、衛生區經常不打掃或消極應付等;公共道德上:在墻壁、桌登、黑板亂刻亂畫.不愛惜公物甚至損壞公物,甚至個別學生還沾染上了偷竊公私財物的不良習俗。盡管有些行為微不足道。但已成為影響年級教育與教學、不可忽視的負面因素。四是法紀觀念日益趨于淡薄。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打架斗毆.動輒抽刀;拉幫結派,成立團伙;語言粗魯,脅迫恐嚇;貪玩厭學,屢禁不止。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接二連三發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觸目驚心,并且越來越低齡化。
(三)學校
一是“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誤區。從目前實際上來看.我國素質教育仍然還是停留在初期階段.“應試教育”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不易撼動。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校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誤區.凡事以文化成績來衡量以學校之間而言.升學率仍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擁有較高的升學率在教育資金、吸收良好生源、員工福利等方面都會有著極大的競爭優勢以教師之間而言.衡量一位教師工作成績是否優秀.其重要指標仍是學生的文化成績以學生之間而言.如果一位學生的文化成績優秀.那么就意味著他會獲得教師更多的青睞.在以后的學校生活中會獲得教師更多的幫助在學校應付上級檢查或者迎合社會德育主題活動時.德育教育工作才會被稍微注重.但等檢查或者學習風氣一過。德育教育工作又要給智育教育工作讓路.淪為智育教育的陪襯品。二是德育教育內容狹窄陳舊、方法單一。目前中學德育教育內容十分狹窄.提及德育教育,第一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實.把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是十分錯誤和狹隘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德育教育還應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中學德育教育內容十分陳舊。課本內容與實際脫鉤十分嚴重。目前,德育教育工作主要還是講述共產主義、*接班人等比較陳舊內容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較之以前都發生的深刻的變化.當今學生的思想都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比較新潮的事物,如果還用陳舊的思想去教育學生.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在學校德育教育的教學方式上.還是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述課本內容為主德育教育內容本來就比較空洞陳舊.如果還是以單一的填鴨式教育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其效果必然很不理想德育教育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認同采用學生容易接受、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在當今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顯得十分重要。三是教師素質低下,缺乏專業性的教師教學。有人說過.教師是陽光下最光榮的職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教師這份職業被部分人所玷污部分教師缺乏健康的道德修養。對學生教學方式十分粗暴.每年都有反應教師對學生體罰甚至虐待的新聞有些教師吃喝拿卡.貪*受*.嚴重敗壞了教學公平有些教師私生活糜爛.存在嚴重的思想作風和生活作風問題如果讓這樣素質低下的教師去教育學生.那么教育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學校缺乏專業性的德育教育教師有些教師小時候接受的德育教育基本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共產主義和愛國主義等比較陳舊的道德教育他們缺乏專業知識.接受的道德教育知識結構單一.在他們的實際教學中,小學、中學、高中接受的道德教育會自然影響到他們的教課。
三、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策略思考
(一)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靈活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樂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而內化為他們的人生準則。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做一個人格健全、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并協調發展的人。中學德育工作在整個教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堅持人優先、人為主的原則,尊重學生的獨立個性,詳細了解學生,加強人文關懷。讓學生感覺自己得到尊重、受到重視。
(二)尊重學生需要,建構平等對話
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教師要放低姿態,聆聽學生的種種體驗和感受,引導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是非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學生不再怕老師,師生關系融洽,平等和諧交流,既提升了教師,又改變了學生。
(三)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
社會是學生接觸信息的平臺,學校是學生形成獨立人格的場所,家庭是學生生活的地方。如何將三者有機的聯系起來。學校要發揮主渠道作用,根據學生實際來制訂德育計劃。學校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宣傳、提倡社會新風尚,建設德育基地,強化德育效果。另外應該建立健全學校??家庭聯系制度。一方面幫助家庭了解學生品德發展情況,并根據學校工作重點確立家庭教育任務,互相彌補不足;另一方面根據家庭教育是互動教育的特點,通過子女成長影響家庭的價值觀。形成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總之,充分發揮各渠道優勢,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實現整體育人的目的。
四、結束語
新時期、新時代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的發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中學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在新階段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筆者僅就個人經驗略作闡述,倉促而作,與大家共勉。
參考文獻:
[1]李偉財.新階段中學班主任德育教育芻議[J].神州,2009,5:114.
[2]張志宏.如何開展中學德育教育之我見[J].課外語文,2013,2:107.
[3]田金花.淺析如何加強當代中學生的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3,6: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