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云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304至408分,位次為155241至9092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云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04至408區間才能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一、云南考多少分能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8756名;
2、2021年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0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5241名;
3、2020年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6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2688名;
4、2022年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1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7004名;
5、2021年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2111名;
6、2020年云南考生上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0921名;
二、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云南 | 理科 | 專科 | 363 | 138756 | 市政府 |
2022 | 云南 | 文科 | 專科 | 418 | 97004 | 市政府 |
2、2021年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云南 | 理科 | 專科 | 304 | 155241 | 市政府 |
2021 | 云南 | 文科 | 專科 | 310 | 122111 | 市政府 |
3、2020年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云南 | 理科 | 專科 | 369 | 132688 | 市政府 |
2020 | 云南 | 文科 | 專科 | 408 | 90921 | 市政府 |
網上填報志愿密碼的注意事項
1、每次上網填報志愿,請考生使用本人準考證上的登錄號進行第一次登錄。登錄后重新設置密碼并牢記,再用新密碼登錄后填報志愿。
2、若確實忘記了新設置的密碼,請持準考證到報名點,由工作人員認證后恢復為準考證上的登錄號,再按照第一條要求登錄網報系統。
3、在登錄網上填報志愿系統時若出現錯誤提示或無法登錄的情況,請先關閉瀏覽器并退出所有上網頁面,重新登錄且不要頻繁刷新頁面。
4、為保證你的志愿信息安全,請保管好自己的登錄密碼,防止泄露。
《高考志愿填報指南》有用嗎
《高考志愿填報指南》是有用的,高三畢業生在畢業之前,學校都會安排學生購買《高考志愿填報指南》。指南分為本科和專科兩種形式。如果你覺得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那就選擇本科指南,如果你認為自己只能上專科,那就買專科指南。如果你對于上本科沒有太大的把握但是有希望,又不想復課,那就兩本都買了吧。
以本科《高考志愿填報指南》為例,在書中的內容大致就這幾種:院校名稱、院校資歷、院校地址、往年錄取分數、學費收費標準等。
高考志愿填報指南是一本對高三畢業生報考大學非常重要的參考書。如果對于高考志愿填報指南中的院校信息還不是很清楚的話,完全可以再根據學校名稱登錄其官網進行查詢。或者直接打高考志愿填報指南上面的電話咨詢。
三、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重慶市骨干高等職業院校、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國水利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和重慶市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 學院始建于1964年,歷經江津地區水利電力學校、永川地區水利電力學校、重慶市水利電力學校校名更替,2004年升格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目前總占地面積936畝,總建筑面積36.8萬平方米,實訓場地面積14萬余平方米,校內外實習基地300余個(中央和市級財政支持建設的有3個),實驗實訓設備總值1.3億元(生均1.2萬元),藏書81萬冊,固定資產總額突破10億元。 ——師資隊伍實力強。現有教職工6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0余人,研究生以上學歷300余人,博士30余人。擁有市級優秀教師、教學名師等14人,骨干教師122人,雙師素質教師272人,雙師型教師217人,其中水利部雙師型教師、職教新星、職教名師等43人。近三年,《從無人排爆開啟 C 語言神奇之旅》等10余件作品在市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獲獎。 ——人才培養質量高。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技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建有《文明在水之洲》等市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余門,其中《水工建筑物》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成國家級教學資源庫3個、市級教學資源庫3個。人才培養層次包括全日制專科和專本貫通分段培養本科。目前,學院在校生人數11000余人,面向全國27個省(市、區)招生。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長期保持在95%以上。 ——專業結構布局廣。開設高職教育專業42個,形成“2+4+2”八大專業群,涵蓋水利、資源環境與安全、能源動力與材料、土木建筑、交通運輸、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文化藝術、教育與體育、公共服務與管理10個專業大類,其中,國家級骨干專業2個,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3個,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 2 個,重慶市骨干專業4個,全國水利高職教育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5個,水利水電工程技術等9個專業在全市屬唯一設置。獲批教育部2021年國控高職(專科)學前教育專業點,增設學前教育等3個新專業。學院緊扣國家和重慶發展戰略,適應大數據和智能制造產業需求,與中國普天集團、吉利汽車等著名企業合作,組建大數據產業學院、吉利智能制造(汽車)學院,打造大數據和智能制造類專業群,形成“一特一優三支撐、五大門類同發展”的專業結構布局。同時大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成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體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全程育人成效顯。緊緊圍繞“兩室一堂”,建立完善學生上課隨機抽查、信息網絡同步公示、“一課四責”“一室四責”等制度,搭建“四級七維三測評”的大學生素質拓展平臺。學生到課率穩定在99%以上,課堂教學互動反饋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教學目標達成度為95%以上。學生專業素質、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日益發展。近五年來,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累計獲國家級獎項252項次、省部級獎項280項次。2019年10月,第十三屆全國水利職業院校“巴渝杯”技能大賽在學院成功舉辦,水利部副部長田學斌、市政府副市長李明清等領導出席大賽開幕式,全國44所水利類中高職院校1000余名選手參賽,本屆賽事規模、參賽院校和人數均為歷屆之最。 ——創新創業成果多。建有功能齊備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培育孵化創新創業項目99個。是重慶市首批創新創業“雙百”示范建設單位、重慶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重慶市創業孵化基地、重慶市眾創空間、重慶市高校眾創空間。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等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大賽,獲國家級二等獎2項,銅獎3項,市級金獎5項,銀獎4項。其中“行車應急寶”項目獲得“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重慶市金獎,作為全市唯一一所高職院校入圍全國總決賽項目。2020年,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決賽上,學院獲得4金2銀26銅,位居全市高職院校榜首,榮獲全市優秀組織單位、職教賽道先進集體。參賽項目“苗妹香香”和“益農行者—巴山老壇”雙雙晉級全國總決賽。 ——對外技術服務好。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強隊伍、重服務”等多種有效途徑,積極構建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的科技創新體系。近三年,學院對外技術服務到賬額突破1500萬元。成功獲批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社會服務能力取得重大突破。開設40余種繼續教育培訓項目。具有全國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實施院校、全國水利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重慶市水利行業干部培訓中心、重慶市水電行業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等資質。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8000人次。 ——文化育人特色明。弘揚“上善若水,學競江河”校訓,構建若水文化、名人與水、水哲學思想的環境育人體系,將水文化建設與人才人格品質培養相結合。學院成功獲批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示范學校,向中國水利教育協會選送的《彰顯水文化育人特色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案例榮獲全國水文化育人優秀案例一等獎,標志著校園文化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學院是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近三年,學生參加市級以上文體活動獲集體榮譽30余項、個人獎項200余項。 ——國際交流合作深。是中泰職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組織開展10余項對外合作項目,與泰國、越南、老撾、埃塞俄比亞等國家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近兩年有50余名留學生到校入學,與泰國黎逸技術學院共建大禹學院,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近年來,學院緊緊抓住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高度重視水利發展、高度重視重慶經濟發展的三大歷史機遇,立足永川、服務重慶、面向西部、輻射全國,堅持教學和科研并舉,實施“穩定規模,強化內涵,突出特色,文化引領”四位一體同步推進發展戰略,加快把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行業一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應用技術型高校。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