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云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首都體育學院在云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的分數在498至550分,位次為51009至1186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云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8至550區間才能上首都體育學院。
一、云南考多少分能上首都體育學院
1、2022年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50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5101名;
2、2021年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1009名;
3、2020年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51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2603名;
4、2022年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7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658名;
5、2021年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224名;
6、2020年云南考生上首都體育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863名;
二、首都體育學院在云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首都體育學院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506 | 45101 | 市政府 |
2022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73 | 12658 | 市政府 |
2、2021年首都體育學院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98 | 51009 | 市政府 |
2021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64 | 12224 | 市政府 |
3、2020年首都體育學院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519 | 42603 | 市政府 |
2020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50 | 11863 | 市政府 |
提前批次和普通批次可以同時報嗎
可以。
高考填報志愿批次大致分為:本科提前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以及專科批等招生批次,每一次批次都有對應的填報時間,而且每個省每個批次的時間也不一樣。
雖然提前批次是在本科批前面填報,但在本科批填報時間開始時,填報了提前批次的考生仍然可以填寫本科批志愿,因為在本科批志愿開始填報時,提前批次的錄取工作可能還未結束,為了避免沒被提前批次錄取而錯過本科批次填報,考生最好認真對待每一批次的志愿填報。
如果你被提前批次的學校給錄取了,那么考試院系統將不再繼續檢索你填寫在本科一批的檔案;但是如果你沒有被提前批次的學校給錄取,考試院就將繼續檢索你本科一批的志愿。
平行志愿還有沒有第一志愿
平行志愿是第一志愿里有多個平行志愿,即本批次填報的志愿都看作第一志愿,但是錄取時會從前到后錄取,即靠前志愿可以填一下沖刺的學校,然后是穩妥學校,之后是保底學校。
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填報沖一沖的院校是可以的,風險就是可能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而不服從調劑就面臨退檔;因此不太適合目前考生填報了。而第一志愿直接就填報保底志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除非是那些接近分數線的考生,穩和保根本就沒什么區別的那種情況下,也可以直接填報保的志愿。
什么是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指考生所選A、B、C、D等志愿,他們之間是平行關系。將達到批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按考生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由計算機對每個考生所填報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檢索。平行志愿的投檔原則是志愿并列、位次優先、遵循志愿、一輪投檔。
對同一科類分數線上未被錄取的考生按總分從高到低排序進行一次性投檔,即所有考生排一個隊列,高分者優先投檔。每個考生投檔時,根據考生所填報的院校順序,投檔到排序在前且有計劃余額的院校。
三、首都體育學院最新介紹
首都體育學院是北京市屬唯一高等體育院校,創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體育學校。1960年,改建為北京體育師范學院。1962年,并入北京師范學院。1979年,恢復北京體育師范學院。2000年,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2020年,依據北京市屬公辦高校分類發展方案,我校被確定為“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學校現有本部校區、北校區和鳳凰嶺校區3個校區,各類在校生總人數5046人,其中本科生3298人,博士、碩士研究生840人,成人學歷教育學生520人,附屬競技體校學生287人,留學生101人。 學校下設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管理與傳播學院、休閑與社會體育學院、冰雪運動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9個教學單位,及體育人工智能研究院、體醫融合創新中心等2個直屬研究機構。開設了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能訓練、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體育旅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舞蹈表演、新聞學、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經濟與管理、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等14個本科專業。其中,5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2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4個專業為北京市一流專業。學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國家級規劃教材20部,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 學校從1985年起開始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199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開始與福建師范大學聯合培養體育學博士研究生,2009年成為首批招收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單位,2011年獲得“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2年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審核,開始招收體育學博士學位研究生,2018年獲批北京市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擁有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等3個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019年,我校“體育學”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2020年,我校體育學學科在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位列107所參評高校的第8位,進入全國前10%行列。2021年,我校在軟科中國體育類大學排名中位列全國14所體育院校的第3位。 學校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特色鮮明,設有“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2011計劃’京津冀體育健身休閑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等15個省部級研究平臺以及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擁有6個特色科研團隊,包括“冬奧會/冬殘奧會冰雪項目科技服務團隊”、“心理服務團隊”、“田徑國家隊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團隊”、“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團隊”、“體育人工智能團隊”以及“奧林匹克教育與研究團隊”。先后助力國家隊獲得世錦賽和奧運冠軍60項、亞軍27項。現有50多名師生常駐國家隊開展田徑、射擊、自由式滑雪、鋼架雪車等15個運動項目的科技攻關服務,為國家隊取得優異成績保駕護航。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為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全國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學校主辦的《體育教學》雜志面向全國大中小學學校體育工作者,是學校體育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的期刊,得到社會高度認可。 學校教職工總數509名,其中專任教師343人,教師中高級職稱占比53.1%,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達到93.3%。其中,20人獲得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37人獲得國際級裁判員稱號,以及一批國家級海外人才項目專家人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青年*、北京市“高創計劃”百千萬領軍人才、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人選、北京市創新團隊、北京市長城學者、北京市教學名師等稱號的高水平專業人才。學校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功引進2名國家級海外人才項目專家為特聘教授,45名海內外體育學科高水平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 “十三五”期間,學校學生參加省級以上競賽530場,其中在世錦賽、世界杯及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際重大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6人次,在亞運會、亞洲錦標賽、亞洲大學生錦標賽等亞洲重大比賽中獲得第一名7人次;獲得全國性比賽第一名902人次,其中在全運會、全國錦標賽、全國職業聯賽等全國重大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94人次。培養運動健將26人,培養一級運動員56人。 建校至今,學校已與全球3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其中與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簽署的學術與科學合作總協議被納入第七次中國—中東歐*會晤成果清單。舉辦的“一帶一路國家駐華大使體育論壇”已成為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對外交流品牌活動。此外,亞洲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教育發展中心、教育部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對外交流與培訓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培訓基地、“北京2022”北京市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工作小組辦公室秘書處等多個國際、國內優質教育資源落戶我校。 面對新形勢,學校緊緊抓住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的重大歷史機遇,秉承“以挑戰者精神拼搏創新”的校訓,按照“高水平、小而精、國際化、服務型”的辦學定位,突出“體育教育、奧林匹克教育、體育人工智能、體醫融合、文化與新聞傳播、冰雪運動”六大辦學特色,充分發揮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廣的國家隊、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主力軍、體育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作用,朝著創建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融合發展的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目標闊步前行。 (數據截至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