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寧夏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寧夏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分數在452至613分,位次為7471至41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寧夏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52至613區間才能上北京中醫藥大學。
一、寧夏考多少分能上北京中醫藥大學
1、2022年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5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833名;
2、2021年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471名;
3、2020年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672名;
4、2022年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2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85名;
5、2021年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8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16名;
6、2020年寧夏考生上北京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6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37名;
二、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寧夏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寧夏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寧夏 | 理科 | 本一 | 457 | 6833 | 教育部 |
2022 | 寧夏 | 文科 | 本一 | 524 | 1185 | 教育部 |
2、2021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寧夏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寧夏 | 理科 | 本一 | 452 | 7471 | 教育部 |
2021 | 寧夏 | 文科 | 本一 | 585 | 416 | 教育部 |
3、2020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寧夏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寧夏 | 理科 | 本一 | 535 | 2672 | 教育部 |
2020 | 寧夏 | 文科 | 本一 | 613 | 437 | 教育部 |
中國二本大學排名整理
以下部分中國二本大學排名數據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
全國排名 | 院校名稱 | 批次 |
1 | 廣東財經大學 | 二本 |
2 | 貴州醫科大學 | 二本 |
3 | 重慶醫科大學 | 二本 |
4 | 遵義醫科大學 | 二本 |
5 | 上海海關學院 | 二本 |
6 | 廣東金融學院 | 二本 |
7 | 天津理工大學 | 二本 |
8 | 西安郵電大學 | 二本 |
9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二本 |
10 |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 二本 |
11 | 集美大學 | 二本 |
12 | 重慶理工大學 | 二本 |
13 | 北京聯合大學 | 二本 |
14 | 上海商學院 | 二本 |
15 | 蘇州科技大學 | 二本 |
16 | 成都大學 | 二本 |
17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二本 |
18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二本 |
19 | 廣東醫科大學 | 二本 |
20 | 重慶工商大學 | 二本 |
21 | 貴州師范大學 | 二本 |
22 | 廈門醫學院 | 二本 |
23 | 云南師范大學 | 二本 |
24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二本 |
25 | 新鄉醫學院 | 二本 |
26 | 湖北醫藥學院 | 二本 |
27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二本 |
28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 二本 |
29 | 溫州大學 | 二本 |
30 | 廣州體育學院 | 二本 |
31 | 廣西師范大學 | 二本 |
32 | 江蘇師范大學 | 二本 |
33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二本 |
34 |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 二本 |
35 | 廣西中醫藥大學 | 二本 |
36 | 南京工程學院 | 二本 |
37 | 浙江科技學院 | 二本 |
38 | 西安醫學院 | 二本 |
39 | 廣東警官學院 | 二本 |
40 | 安徽財經大學 | 二本 |
全國211大學完整名單
序號 | 名稱 | 省份 | 211 |
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 | 是 |
2 | 合肥工業大學 | 安徽 | 是 |
3 | 安徽大學 | 安徽 | 是 |
4 | 北京大學 | 北京 | 是 |
5 | 清華大學 | 北京 | 是 |
6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是 |
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 | 是 |
8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 | 是 |
9 | 北京師范大學 | 北京 | 是 |
10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 | 是 |
11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 | 是 |
12 | 北京郵電大學 | 北京 | 是 |
13 | 中央財經大學 | 北京 | 是 |
14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 | 是 |
15 | 中國政法大學 | 北京 | 是 |
16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北京 | 是 |
17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 | 是 |
18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 | 是 |
19 | 中國傳媒大學 | 北京 | 是 |
20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 | 是 |
21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 | 是 |
22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 | 是 |
23 | 中央音樂學院 | 北京 | 是 |
24 | 北京林業大學 | 北京 | 是 |
25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 | 是 |
26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北京 | 是 |
27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北京 | 是 |
28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北京 | 是 |
29 | 北京體育大學 | 北京 | 是 |
30 | 廈門大學 | 福建 | 是 |
31 | 福州大學 | 福建 | 是 |
32 | 蘭州大學 | 甘肅 | 是 |
33 | 中山大學 | 廣東 | 是 |
34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是 |
35 | 暨南大學 | 廣東 | 是 |
36 |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 | 是 |
37 | 廣西大學 | 廣西 | 是 |
38 | 貴州大學 | 貴州 | 是 |
39 | 海南大學 | 海南 | 是 |
40 | 河北工業大學 | 河北 | 是 |
41 | 鄭州大學 | 河南 | 是 |
42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3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4 | 東北林業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5 | 東北農業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6 | 武漢大學 | 湖北 | 是 |
47 | 華中科技大學 | 湖北 | 是 |
48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湖北 | 是 |
49 | 華中師范大學 | 湖北 | 是 |
50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 | 是 |
51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湖北 | 是 |
52 | 華中農業大學 | 湖北 | 是 |
53 | 國防科技大學 | 湖南 | 是 |
54 | 中南大學 | 湖南 | 是 |
55 | 湖南大學 | 湖南 | 是 |
56 | 湖南師范大學 | 湖南 | 是 |
57 | 吉林大學 | 吉林 | 是 |
58 | 東北師范大學 | 吉林 | 是 |
59 | 延邊大學 | 吉林 | 是 |
60 | 南京大學 | 江蘇 | 是 |
61 | 東南大學 | 江蘇 | 是 |
6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江蘇 | 是 |
63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蘇 | 是 |
64 | 河海大學 | 江蘇 | 是 |
65 | 蘇州大學 | 江蘇 | 是 |
66 | 南京師范大學 | 江蘇 | 是 |
67 | 江南大學 | 江蘇 | 是 |
68 | 中國藥科大學 | 江蘇 | 是 |
69 | 南京農業大學 | 江蘇 | 是 |
70 | 中國礦業大學 | 江蘇 | 是 |
71 | 南昌大學 | 江西 | 是 |
72 | 大連理工大學 | 遼寧 | 是 |
73 | 東北大學 | 遼寧 | 是 |
74 | 大連海事大學 | 遼寧 | 是 |
75 | 遼寧大學 | 遼寧 | 是 |
76 | 內蒙古大學 | 內蒙古 | 是 |
77 | 寧夏大學 | 寧夏 | 是 |
78 | 青海大學 | 青海 | 是 |
79 | 山東大學 | 山東 | 是 |
80 | 中國海洋大學 | 山東 | 是 |
81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山東 | 是 |
82 | 太原理工大學 | 山西 | 是 |
83 | 西安交通大學 | 陜西 | 是 |
84 | 西北工業大學 | 陜西 | 是 |
85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陜西 | 是 |
86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陜西 | 是 |
87 | 空軍軍醫大學 | 陜西 | 是 |
88 | 陜西師范大學 | 陜西 | 是 |
89 | 西北大學 | 陜西 | 是 |
90 | 長安大學 | 陜西 | 是 |
91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 | 是 |
92 | 復旦大學 | 上海 | 是 |
93 | 同濟大學 | 上海 | 是 |
94 | 華東師范大學 | 上海 | 是 |
95 | 上海財經大學 | 上海 | 是 |
96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上海 | 是 |
97 | 上海大學 | 上海 | 是 |
98 | 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 | 是 |
99 | 海軍軍醫大學 | 上海 | 是 |
100 | 東華大學 | 上海 | 是 |
101 | 四川大學 | 四川 | 是 |
102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 | 是 |
103 | 西南財經大學 | 四川 | 是 |
104 | 西南交通大學 | 四川 | 是 |
105 | 四川農業大學 | 四川 | 是 |
106 | 南開大學 | 天津 | 是 |
107 | 天津大學 | 天津 | 是 |
108 | 天津醫科大學 | 天津 | 是 |
109 | 西藏大學 | 西藏 | 是 |
110 | 新疆大學 | 新疆 | 是 |
111 | 石河子大學 | 新疆 | 是 |
112 | 云南大學 | 云南 | 是 |
113 | 浙江大學 | 浙江 | 是 |
114 | 重慶大學 | 重慶 | 是 |
115 | 西南大學 | 重慶 | 是 |
三、北京中醫藥大學最新介紹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一所以中醫藥學為主干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學校現任黨委書記谷曉紅,校長徐安龍。 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于1956年,前身為北京中醫學院,是國務院批準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93年,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1996年,入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0年,與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組建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年,入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17年,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2018年,成為教育部新一屆高等學校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學校現有3個校區,分別為良鄉校區、和平街校區和望京校區。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濟生”校訓,倡導“人心向學、傳承創新”理念,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揚“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顯特色、強化優勢,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醫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難疾患的醫療基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基地、推進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國際交流基地,為人類健康事業發展和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已經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集教育、科研、醫療、中醫藥文化傳播于一體的著名中醫藥高等學府。 學校現有教職工5233人,專任教師1478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占61.84%,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84.64%,有博士生導師346人。學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醫大師”6人,“全國名中醫”3人,“首都國醫名師”3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岐黃學者”9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7人,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人,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形成了一支以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國內有影響的中青年教授為主的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從豐厚的中華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土壤中汲取營養,將“以文化人”理念貫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F有全日制在校生13758人,其中研究生4946人,本科生8267人,留學生543人。另有繼續教育學生1292人,遠程教育學生23457人。 學校致力于構建面向未來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藥制藥、藥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藥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護理學、英語(醫學、中醫藥國際傳播)、法學(醫藥衛生)12個本科招生專業。 學校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設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囊括4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囊括4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學�,F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8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 學�,F有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參與完成)、二等獎2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 學�,F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50個。其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0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臺灣中醫藥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1個。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承擔科技部“973計劃”、支撐計劃、重大專項、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770余項。中醫體質辨識研究成果作為唯一的中醫成果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中風病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成為中醫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 學�,F有中醫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學院、國際學院、臺港澳中醫學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體育教學部等教學單位。現有北京中醫藥研究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等校級研究機構。 學校現有第一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第三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3家直屬附屬醫院和國醫堂中醫門診部。近年來,學校遵循“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原則,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區域標志性的高質量中醫藥服務平臺,建立第四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第五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第六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第七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和第八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另有中日友好醫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望京醫院、北京中醫醫院等16個臨床教學基地,承擔著全校學生的臨床教學、見習、實習工作。學�,F有國家臨床重點�?�1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44個。建設有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6個,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3個,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2個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40個,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個。 建校伊始,學校就成為新中國最早接收外國留學生攻讀中醫學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到目前已為9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并先后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1996年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在國外高校獨立頒發醫學學士學位項目。率先在世界50強高校中開辦中醫學專業本科教育,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設“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設獲歐盟認可的第一個中醫學碩士學位項目。開設我國首個全英文授課西醫生學習中醫的博士學位項目、碩士學位項目,首個全英文授課中醫學士學位項目。2019年與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合作,在美國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兒科門診,持續推動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融合與發展。 學校于1991年在德國建立北京中醫藥大學魁茨汀中醫醫院,開創了中國大學在海外辦中醫特色醫院的先例,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典范。2012年,與日本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合作建立中醫藥孔子學院,將中醫藥課程納入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實現了文化交流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學校的國際化發展不斷探索創新,首創了集醫療、教育、科研與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海外中醫中心”,為中醫藥海外發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醫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醫藥大學澳大利亞中醫中心、俄羅斯中醫中心、美國中醫中心、中國-德國中醫藥中心(魁茨�。�,把中醫藥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麗名片。俄羅斯中醫中心成功取得俄羅斯聯邦醫療機構資質,成為俄羅斯第一家被納入國家醫療保險體系的中醫特色醫院。澳大利亞中醫中心積極推動針對西醫生的中醫學歷教育,兩屆中醫學碩士學生已經成功畢業。美國中醫中心瞄準中醫特色及醫學前沿,圍繞癌癥、癲癇、兒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舉辦多次高端學術會議,正成為中美兩國在醫學領域開展學術交流與對話的重要平臺。 學校主辦有國家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現代中醫臨床》《中醫教育》和《中醫科學雜志》(英文),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連續5次榮獲“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稱號。 邁入新時代,學校將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而不懈奮斗! �。ǜ黜棓祿刂沟�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