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樂山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樂山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樂山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不少市民或許對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特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蘆山7.0級地震記憶深刻。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特大地震波及樂山造成我市9人死亡、500余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近30億,夾江縣地震烈度達七度,其余10個縣(市、區)地震烈度達六度;2013年4月20日蘆山7.0級地震波及樂山造成1人死亡,12人受傷,1萬余間房屋受損,金口河區、峨眉山市、夾江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地震烈度達六度。
事實上,震級最大并不等于受災最大,造成地震受災影響的因素除了震級以外,還包括震源深度、場地條件、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建筑物質量、發生時間和對地震的防御狀況等等。下面便是樂山受災最重的三次地震:
第一次是1935?1936年馬邊6.8級震群,該震群共發生5.0級以上地震12次,其中6.0?6.8級地震5次,根據《四川地震目錄》,1935年12月18日馬邊6.0級地震時,極震區最高烈度為八度,“瑪腦、復興場,司里沱及屏山縣夏溪、雷波、西寧一帶有冒水者。廟宇倒塌,字庫倒半。石碉樓大多數倒塌,民房倒塌20?50%,竹笆墻倒,木石房傾斜,山巖普遍崩垮,阻塞河流及道路。山坡、河岸、田壩和街道均多裂縫,寬0.3?1.5米,有冒水者。傷亡100余人。”1936年4月27日馬邊6.8級地震時,極震區最高烈度為九度,“瑪腦、復興場、夏溪一帶,石碉樓全倒,石橋倒塌。廟宇、民房倒塌甚多,木架倒塌50%,山巖普遍嚴重崩垮,團魚北一帶還毀地死人,裂縫普遍寬0.3?1米,長達數里、數丈不等,有冒水者,大樹震倒,死數十人”。
第二次是1971?1973年馬邊5.8級震群,該震群共發生5.0以上地震9次,最大5.8級,為2次,即1971年8月16日、17日馬邊?壩?民主?建設交界地區2次5.8級地震,根據《四川地震目錄》,1971年8月16日馬邊5.8級地震時,極震區最高烈度為八度強,“震前1?10天在屏山、馬邊、沐川等地有10余種動物出現異常,井、泉水發渾變味。馬邊熊家山、黃蓮山一帶,無膠結物卵石砌墻、牲畜棚舍等簡易建筑物大多數倒塌,土夯墻少數傾倒,現代磚砌墻和木結構房多數損壞,造成了人畜傷亡。沿河谷階地邊緣一般發生地裂和滑坡。縣招待所地裂延長10米、寬2?5厘米,其方向一般受地形、地貌邊坡影響,大多數與河流走向一致。山間公路普遍塌方,高山區造成垮巖。在團結、夏溪一帶,形成一烈度異常區,無膠結物卵石砌墻倒塌”。
第三次是1993?1995年沐川楊村、鳳村與馬邊交界地區3次5.0級以上地震,最大為1994年12月30日5.7級地震,這3次地震造成楊村、鳳村、榮丁地區房屋垮塌受損。
二、樂山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要加強對學生的地震和應急避震知識教育,并通過學生宣傳到家長和社會中去;學校領導和教師要制定震情應急措施,建立制度,做好避震防災的演練; 檢查學校次生災害隱患(如實驗室、樓梯、疏散區道),并采取切實措施,防患于未然; 檢查學校危舊建筑,做好抗震加固工作;發現地震傳聞或謠言在學校和社會流傳時,應及時與有關部門聯系,并采取適當措施做好辟謠和宣傳教育工作。
地震發生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時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如果教室是樓房,一定要記住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震后教師要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當在操場上時,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再在老師的指揮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