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征文
中午,我邀新進的年輕人小賀與我一道到政府背后的瓦窯溝散步。我時常在想,如何點化年輕同志,一同散步或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途中路過一片田,小賀問我“這是什么?”“連洋芋苗都不認識嗎?”一時間,我竟說不出話來!州委書記王海濤同志要求在全州機關黨員中開展“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主題實踐活動,每名黨員都要回趟老家,看望父母和親朋故友,看望革命前輩和先進典型,看望新老村干部和入黨介紹人,看望致富帶頭人和貧困農戶,參加一次務農活動。
這種接“地氣”的創意備受歡迎。
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組織部長,既要抓好自身的學教工作,也要負責抓好全縣“兩學一做”學教工作。如何率先破題呢?這是一直糾結的問題。
今天中午一下讓我找到了破題的“鑰匙”??年輕人必須到扶貧村住一個星期“充電”。
對于小賀,我沒有批評他,但我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如果不想辦法創造機會讓他們到農村去鍛煉,將成為缺憾,也難成大器。
作為“兩學一做”主抓部門、作為組工干部,務必先學先做,做出示范榜樣。近期就是工作再扎堆、再忙,也要分期分批把部里的年輕干部安排到結對村里去,要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星期,帶一身接地氣的“泥土”回來,做一個有感情、有溫度、有思想的合格黨員。
故地重游的“洗禮”
4月23日,星期六,我回到巴東老家。這次沒有直接去老家所在的村子,而是去了剛剛火爆起來的巴東“絕壁天河”。這條溝渠離我老家約10公里,位于巴東清太坪鎮與水布埡鎮之間的水流坪。
上世紀60年代,巴東縣水布埡、清太坪一帶,水利設施薄弱,遇雨滑坡,遇旱絕收,百姓生活貧困。受到紅旗渠的啟發,1966年,當時政府組織勘測后,決定從水布埡鎮西北部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的湖泊引水灌溉,在崇山峻嶺中開鑿一條人工灌渠,起自水流坪,途經水布埡、清太坪的10多個村莊,止于長陽縣的龍王沖,全長約50公里。渠道設計成兩米寬兩米深,每千米下降一尺,繞山自流。1978年10月1日,灌渠竣工。從此,巴東清太坪、水布坪及長陽縣部分地區,解決了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困難。
之所以對這條“絕壁天河”神往,是我父母經常講他們曾在這條溝渠建設中先后參加戰斗過3年。每當講起這段歷史時,他們充滿了自豪!某種程度上講,去“絕壁天河”看看一直是最大的心愿。
行在懸崖峭壁間,心中充滿的是恐懼,不敢相信這竟是父母戰斗過的地方。
上周去,感覺大不一樣,印象最深的是當年“絕壁天河”指揮部洞穴的標語“為革命修水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共產黨員向前沖,干部群眾心連心,艱苦創業把水引,赤膽忠心好兒郎。” 我想,我們經常抱怨這難那難,到了“絕壁天河”,所謂的困難是多么渺小,只不過是自我精神懈怠的托詞罷了。今后每當有懈怠的時候,一定要再來這里走一走。
回鄉之旅的“反思”
重走巴東的“紅旗渠”,感到自身很多不足。
比如,父輩們看似最原始的勞動,其實也充滿智慧,但居然沒有一人解釋得透技巧在哪里。比如,我們討論最多的是父輩這種一心為公、忘我奉獻的精神!
看來,這一趟匆匆的家鄉“絕壁天河”之行,還不足以讓我很有底氣地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應為黨組織做什么?”可能要數趟,甚至幾十趟,亦或要用一生不停回鄉尋根,才能找到精準答案!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征文
啟動儀式上,學校負責人傳達了上級黨委政府的會議精神,強調“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實踐活動是“兩學一做”的活動載體,要求全體教職工結合自身實際真學、真思、真做,在學中做,在做中思。將“四訪兩會一參加”作為主要內容,即走訪四類群眾、開好兩個會、參加一次農務,達到“增強四個意識(政治意識、組織意識、感恩意識、宗旨意識),爭做合格黨員”目的。要求黨員教師立足本職工作,強化責任意識,增強紀律觀念,增加黨的意識,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爭做行業排頭兵,學科帶頭人。強調“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實踐活動要與“全面關愛、精準幫扶、做仁愛之師”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厚德興教、丹心育人”黨建品牌創建等有機結合,協調推進。
當天,黨支部將46本《*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分發給全體教職工作為學習資料。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征文
在去年的7月1日,*在給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6位老隊員、老黨員回信時強調,忠于黨、忠于人民、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奉獻而不斷鑄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全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省委李鴻忠書記再次強調,“行程萬里,不忘初心”,要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堅定理想信仰。“五?一”前夕,州委書記王海濤倡導在全州開展以“不忘初心 永跟黨走”為主題的回鄉回訪、助推精準扶貧實踐活動,要求全州黨員干部回到家鄉去走一走、看一看,從內心深處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應為黨組織做什么?”4月28日,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了我的“尋根之旅”,探尋自己的心路歷程。
我驕傲,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我是誰?”這是國際影星成龍執導并主演的一部影片的片名,同時也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我是共產黨員”這個曾經讓多少先烈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語,也是廣大黨員的“金字招牌”。我出生在一個干部家庭,外公是一名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一名鐵路系統的離休干部,生前所在的江岸車輛廠就是“二七大罷工”的發生地,我從小就聽外公講施洋、林祥謙的革命故事。聽媽媽說,鐵匠出身的外公,對群眾的疾苦總是有求必應,特別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帶頭降工資,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給家庭困難的工人;而他對自己和家人卻十分的嚴苛,五個子女沒有一個因為他的領導身份謀取到一官半職,全部都是一線工人,小兒媳婦還下崗在家,直到離開人世,享受廳級待遇的他祖孫三代還擠住在那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足60平米的所謂“干部樓”里。當鐵道部的領導來看望他,問他有什么要求時,他卻說與過去比,與廠里的普通群眾比,自己已過得很好了,有困難自己能解決,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在外公的精神感召下,我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像他那樣的共產黨員。1999年,我一跨入大學的校門,就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人生中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并進入黨校學習,成為了一名入黨積極分子。遺憾的是,入黨的愿望并沒有在校園里實現,沒能讓外公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佩帶黨徽莊嚴宣誓的那一時刻。可我并不氣餒,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鍛煉自己,從2003年參加工作時起每年都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愿望終于在2006年實現了,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無悔,做大山里的“新知青”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武漢人,生在長江邊,長在都市里。按照縣委統一要求,作為州外籍黨員干部,我沒有回武漢開展走訪活動,而是和縣委辦的同事們一起,到聯系點??走馬鎮柘坪村開展“情系柘坪村,共筑小康夢”??“精準扶貧”城鄉互動大聯歡暨“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主題實踐活動。
4月28日一大早,我和同事們以及縣“精準扶貧”業余文娛宣傳隊的大爺大媽們,一行60余人,乘坐大巴駛向柘坪。一路上,歡聲笑語,為了活躍氣氛、消除路途的疲勞,我和同事們一連唱了“六口茶”“黃四姐”“柑子樹”等好幾首土家民歌。辦公室的小鐘驚奇地說,“王主任,這些山民歌,我一個土生土長的鶴峰人都不太會唱,你這個武漢人怎么能唱的這么好啊!”“我來這兒都十幾年了,會唱幾首歌有什么稀奇地哦”我笑著回答。“年深外境猶吾景,日久他鄉即故鄉”,一晃十三年過去了,鶴峰已經真正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鶴峰的文化已經深深植根于我的內心,融入了血液。“文化是一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支撐著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記得小的時候,我最喜歡依偎在奶奶這個老戲迷身旁,和她一起聽河南梆子。除了“花木蘭”“包青天”“穆桂英掛帥”這些歌頌忠臣良將的古裝戲外,最喜歡聽的就是現代豫劇《朝陽溝》,它講述的正是母親那代人上山下鄉的故事。“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農村是青年人廣闊天地。”2003年9月,學國貿專業的我并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留在武漢或者到沿海發展,而是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通過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團省委、省教育廳、省編辦等五部門的聯合選拔,成為了恩施州的一名鄉鎮公務員。帶著“老三屆”母親的叮嚀和曾經長期在農村巡回醫療的父親的囑托,懷揣對未來的憧憬,我和另外12名小伙伴一同離開了生活二十多年的大武漢,踏上了恩施這塊神秘的土地,成為了大山里的“新知青”。
我堅信,鶴峰是個好地方
“山對山來崗對崗,鶴峰是個好地方。”在聯歡會上,我和同事們一起表演的小合唱《鶴峰是個好地方》贏得了村民的熱烈掌聲。對于走馬鎮柘坪村,我再熟悉不過了。2003年的那個中秋節,我剛到恩施就被分配到走馬鎮工作,擔任團鎮委副書記,可以說走馬鎮是我夢開始的地方。在走馬鎮工作的4年時間,以及調到縣城工作后的歲月里,我都無數次來過這里,但這次是我第一次以一名領導干部的身份,也是第一次作為縣委辦這個幫扶單位的干部來到這里,意義尤為不同。
經過3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到了柘坪村。柘坪村是全縣51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地勢偏遠,距離縣城有近3個小時的車程,距離走馬鎮都還要近1個小時。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487戶、1635人。全村建檔立卡時,貧困戶有293戶985人。全村人均年收入6314元,比全鎮人均年收入低576元。但是,被譽為鶴峰“生命工程”的江坪河水電站正位于此,這里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旅游資源,茶葉是村里的支柱產業。一年多來,縣委辦傾情幫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發展茶葉、果樹、養豬等特色產業。如今,村里的路通了,產業發展了,農民樂起來了……這一點,從與村民溝通交流的言談之中和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里就能很容易的看出。
演出前,我們還到農民家中進行了“我是茶農”的換位體驗。我們不顧路途的勞累,一下車便加入了采茶隊伍,幫助貧困戶采摘茶葉,邊采茶邊和他們拉家常、問收入、答疑惑。作為城里長來城里生的我,雖然在農村工作了十幾年,但親手采茶還是第一次。于是,和其他年輕同志一起,虛心向茶農們請教采茶的秘訣,笨手笨腳的進行采摘,雖然我們的數量比不上他們,但是依然堅持和他們一起收工。當我們把采摘的茶葉倒進茶農的茶袋里時,四溢的茶香讓我們忘卻了疲勞,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茶農的辛苦。但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堅信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的鶴峰絕對是個好地方。
我宣誓,黨叫干啥就干啥
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夜已經深了,我躺在床上打開手機,再一次重溫起《朝陽溝》那熟悉的旋律。“黨叫干啥就干啥,絕不能挑肥揀瘦講價錢”“想想烈士比比咱,有什么苦來怕什么難”。進了組織的門,就是組織的人。入黨時,我們都曾在黨旗下宣誓: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都必須牢記黨的綱領,牢記入黨誓詞,不迷途、不忘本,厚植“黨員底色”,堅定不移地做*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堅強捍衛者;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聽黨話、跟黨走,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做到身心歸黨、以身許黨、為黨貢獻,決不跟組織討價還價。參加工作以來,無論是作為一名普通干部還是領導干部,無論在鄉鎮還是縣直,無論在群團部門、政法系統還是組織部門、黨辦系統,我都始終堅持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特別是作為一名80后的年輕黨員領導干部,我必須堅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入黨時的莊嚴承諾,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當一個問心無愧的共產黨員”。
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本色;永跟黨走,才不會迷茫。雖然這次活動只是主題實踐活動的一個開端,時間很短,但它讓我認認真真地回顧了“來時路”,我將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踏踏實實走好“腳下路”,滿懷信心展望“未來路”,用一生來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應為黨組織做什么?”這四個問題,爭做一名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黨員干部,為鶴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