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江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150至325分,位次為243461至8035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江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150至325區間才能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
一、江西考多少分能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43461名;
2、2021年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7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1693名;
3、2020年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2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6125名;
4、2022年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1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7199名;
5、2021年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8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0258名;
6、2020年江西考生上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2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0351名;
二、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江西 | 理科 | 專科 | 221 | 243461 | 省教育廳 |
2022 | 江西 | 文科 | 專科 | 150 | 197199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江西 | 理科 | 專科 | 275 | 181693 | 省教育廳 |
2021 | 江西 | 文科 | 專科 | 285 | 120258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江西 | 理科 | 專科 | 329 | 96125 | 省教育廳 |
2020 | 江西 | 文科 | 專科 | 325 | 80351 | 省教育廳 |
值得報的二本師范大學有哪些
學校名稱 | 學校類別 | 批次 |
西北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重慶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曲阜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江蘇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湖北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貴州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南寧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遼寧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成都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山西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綿陽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西北師范大學(民族班) | 師范 | 二本 |
安慶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西安文理學院 | 師范 | 二本 |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南昌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衡陽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 師范 | 二本 |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 師范 | 二本 |
口碑好還不錯的二本師范大學有哪些
1.口碑好的二本有長春師范大學
學校老師認真負責,宿舍條件和環境都很不錯,食堂種類很多味道也不錯。雖然位置偏了一點,但是交通便是便利,校園風景也很不錯。同時學習氛圍挺好的,師資水平更靠譜,師范類專業是學校最值得報考的學科,外省名氣不算很大,但是在省內的口碑和性價比還是挺好的。
2.還不錯的二本有贛南師范大學
學校的學風淳樸,環境很好,學習氛圍很濃厚,基本上大部分學生都很認真。食堂味道很好,種類多還便宜。師資力量充足,教學質量也很不錯,配套設施齊全,學費便宜,考研和考公務員的氛圍很濃。在很多地區都是二本招生,所以學校算是二本師范大學,但在部分地區也有一本招生情況,整體性價比很好。
征集志愿報考的流程
1、查詢缺額院校
大家可以通過本省的教育考試院查詢征集志愿的院校,上面會標明缺額計劃數、填報分數要求等等,大家可以仔細閱讀,選擇自己想要報考的院校和專業。
2、確定填報征集志愿的時間
大家需要在省教育考試院發布的公告里查詢征集志愿的填報時間,一般來說填報征集志愿的時間是很短的,只有一天左右的時間,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時間了。
3、選擇院校
在選擇院校的時候要考慮到自己是否達到院校的最低要求,對于生源不足的院校,需要考生的分數達到國家控制分數線,不足分數線的考生是無法填報志愿的;對于生源充足的院校,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學生被退檔,造成缺額,這時候考生必須要達到學校的錄取學生的最低分數線,在填報志愿的時候系統會自動的審核你的分數是否達到要求。
4、根據志愿數量設置填報
每個省份對于征集志愿都會設定志愿數量,大家根據本省志愿數量的設置填報志愿即可。
三、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于1998年,是由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同志創辦,并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一所全日制民辦普通高等院校,集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為一體,系深圳三所高職院校之一。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培養人才之根本,始終堅持以“學會做人、打好基礎、培養專長、加強實踐、報效祖國”為校訓,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開設有8個系(部)、26個專業,在校生規模5600余人。 學校秉承教育家一心一意辦學的初心,經過二十余年的調整、更新與積累,業已發展成為一所治學嚴謹、教風優良、學風日盛的民辦高職院校,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歷獲“全國民辦百強學校”、“廣東省首屆十佳民辦高等院校”、“廣東省民辦高校就業競爭力十強”、“廣東當代民辦學校突出貢獻獎”等榮譽。2020年在全省“創新強校工程”考核中位列25所民辦高職院校第8;連續三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榜“廣州日報高職高專排行榜——民辦院校TOP100”,且所在榜單排名連年上升。 優越區位,帶來新機遇。學校坐落于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深圳。地處南山區中心區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靠近大學城,毗鄰名企云集的南山區高新科技產業區,產業集群,人才需求旺盛,為學校辦學、校企合作和學生實訓與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聚賢集智,凝結新力量。學校擁有德才兼備、敬業奉獻的領導班子和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師資結構不斷優化,高層次人才引培成果豐碩,為學校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現有教職工303人,其中專任教師233人,正高18人,副高4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深圳市地方領軍人才1名,南粵優秀教師2名。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1.5%,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6.6%。 優質就業,樹立新形象。學校立足深圳,面向廣東,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把畢業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作為人才培養之根本。辦學二十余年來,學校為社會輸送了數萬名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始終以其適應性強、專業技能高、綜合素質好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充分肯定,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新安形象。歷屆畢業生就業率99%以上,多數專業就業率達100%。由深圳市政府批準,學校畢業生可直接取得深圳戶籍。近三年來有80%以上畢業生留在深圳就業或創業。 產教融合,發展新姿態。學校堅持“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發展,重視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目前與包括華大基因、華為、騰訊、萬科、金蝶軟件、香格里拉酒店、深圳市中建南方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著名企業在內的近百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并與招商、宏發、中海等龍頭物業公司以及海王集團等知名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與中興教育成立“廣東新安職業技術院-中興ICT產業學院”,與猛犸基金會、華大智造共建了國內首個真實場景基因測序教學實訓室,為學生實習、實訓和就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學生掌握實踐技能的能力得以提高,近年來,我校先后在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各類技能競賽中獲得300余個獎項。 多元教育,滿足新期待。學校注重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銜接,為學生接受本科教育搭建橋梁,與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深圳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合作,辦相溝通自考專升本助學輔導班,為在校生提供了專升本的學歷提升平臺。學校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區域和自身優勢,深化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與英國、荷蘭等國家的大學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辦學,開設有“3+1留學專升本—學分互認”出國班,就讀三年畢業后赴國外就讀一年即可獲得國外本科學歷,該學歷獲國家教育部認證。“3+1留學專升本”既可以讓學生提升學歷,又可以讓學生接受多元化的教育,開闊國際視野,并節省大額的留學費用。 豐富平臺,競放新精彩。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為載體,結合實踐教學,著力開拓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每年舉辦各類“技能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學術科技節”、“校園歌手大賽”、“職業教育活動周”、“宿舍文化節”和各項體育比賽等盛大活動,此外還有20多個學生社團供學生鍛煉與提升創新力、組織力和溝通力等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學生展示自我搭建了豐富平臺。學校鼓勵學生創新創造和創業,許多畢業生在校時就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并取得巨大成功。 “十四五”擘畫發展新藍圖。未來,學校將繼續立足深圳,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創新驅動,實現內涵發展,朝著建設民辦品牌職業院校和具有先行示范區特色的一流民辦高職院校而奮斗,努力為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