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在南極開展的科學考察:外面天寒地凍、狂風肆虐,要自己用手頭有限的材料短時間內搭建起一頂帳篷;物資短缺,要自行設計制造無人小車,穿過冰原把水運到目的地;自制信號燈平時是手電筒,遇險時就是求救設備……
其實,上述情形并不是真實發生的,而是5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中關村中學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決賽上,參賽選手們要面對的題目。大賽由科技日報社、中國發明協會、中國教育報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2支隊伍被混編成8個組,在南極科考的情景設定下,用兩天時間自行組織分工、協同合作完成比賽。
參賽者不可能靠反復演練獲勝
大賽的試題極具開放性,參賽隊伍在領到基本的比賽物資后自行設計方案、把握時間,只要成果達到賽題的要求即可通過考核,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自行給作品添加特色功能。
在搭帳篷環節,選手們利用有限的木材、布料大開腦洞,搭建出的帳篷形態各異。三角形結構因其出色的穩定性成為一些隊伍的首選;考慮到容納3至4人的要求,有的隊伍選擇了搭建正方形帳篷;設計的美觀同樣是考核標準之一,有的參賽隊伍因此選擇了蜂窩狀的六邊形結構。
云南安寧中學高一年級學生董程森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自己小組的帳篷:在具備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帳篷安裝了太陽能、風力、溫差3種發電裝置,內部的充電接口還充分考慮了不同用電器工作電壓的差異。董程森還不滿足,熱愛編程、對物聯網技術鉆研頗深的他,抓住比賽結束前的最后幾個小時繼續調試,力圖把這片小天地打造得更智能。
送貨的無人小車要穿越模擬冰原布滿礫石的場地,用機械裝置把水運抵目標區域。其中涉及大量機械、自動控制、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對選手的動手能力也是極大考驗,遠遠超過了中小學生的課內知識范疇。沒學過怎么辦?專業人員現場授課,學生現學現用、自行摸索。
“大賽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可能靠反復演練獲勝。我們希望學生能關注社會問題,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探究、像工程師一樣動手實踐、像設計師一樣盡量滿足用戶需求。”大賽組委會主任、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說,能夠沖出教室尋找答案的創造者是大賽最歡迎的選手。
特定環境引導學生場上磨合
人大附中實驗小學教師趙紅此次帶了8名學生來參加比賽,在她看來,學生能否獲獎并沒有多重要,學生們在比賽過程中收獲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卻讓她很受鼓舞。
“小學生年紀小,在專業問題上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但比賽前一天,高年級學生晚上利用休息時間繼續攻關時,年紀小的學生即使幫不上什么忙也要一直陪著,家長、老師一再勸說,直到晚上十點多鐘他們才回家。”趙紅說。
由于比賽把來自各地的學生混合分組,每個組都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學生,選手們大都經歷了最初的磨合期。
進入決賽的選手很多是層層選拔出來的“學霸”和“小科學家”,初到一起難免有心高氣傲、互相不服氣者;小學生跟高年級學生組隊,有時幫不上忙,反而看什么都新奇、亂摸亂動……這些問題都需要選手們在場上自己去磨合,教師最多只能在休息期間做些疏導。事實上,記者看到,諸如此類的協調問題,確實導致一些隊伍完成賽題的進度和質量受到影響。而選手們在說到自己參賽的收獲時,提及最多的是“學會了團隊協作”。
事實上,這種狀況是組委會的特意安排。“我們希望讓選手們在一個相對真實的環境下開展比賽,讓他們認識到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需要自己去適應變化、解決困難。”大賽組委會秘書長游雪晴說。
重視教育功能超過輸贏本身
大賽總裁判、北京景山學校科學教師吳俊杰對預賽時一所農村學校學生提交的作品視頻印象深刻:斑駁的墻皮、破舊的課桌構成了視頻的背景,作品所用的材料也頗為簡陋。
“但這件作品對科學原理的運用和很多優秀作品一樣是思路清晰的,它讓人看到了一種持續向上的力量。”吳俊杰說,“我們并不是要鼓勵學生專做一些‘高大上’的作品。”在他看來,“促進教育公平、培養溫暖的創造者是本次大賽要傳遞的重要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貫穿于大賽的每個環節和各類參與者身上。賽場上,評委、裁判們并不是板著臉給選手們的作品打下冷冰冰的分數,而是在展示過程中給每組隊員分析作品的優缺點,找出因應之策。賽場外,盡管此前參加過組委會的培訓,帶隊教師們很多也對比賽中涉及的技術問題不甚了解,有的教師在大賽啟動報名之初就高呼“題目太難”“自己都學不會”。在一名來自四川的教師看來,帶領學生參賽的過程也是很多教師開闊眼界、加強自身學習的過程。
搭建一個教育平臺,重視教育功能,超過比賽輸贏本身,這正是本屆大賽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