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長文批幼升小“牛蛙戰爭”刷屏,字字扎心》,在朋友圈大量轉發。當眾人熱烈討論著“牛蛙”與“青蛙”的概念,對中國教育再次痛心疾首時,卻唯獨忽略了那個被診斷為抽動癥的孩子。
據百度百科,抽動癥誘因之一是“對患兒過高的學習要求,過多的責備……過多的干預使小兒發生情緒障礙,特別是焦慮和緊張等情緒”,而提供一個良好而寬松的家庭環境,是消除兒童抽動癥的前提之一,否則,抽動癥狀可持久存在,甚至變成慢性運動抽動。
顯然,孩子的病癥與年齡幼小卻長期承受壓力有關,與家人平時對待孩子的強勢態度有關。把孩子送出國,使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看似是這個家庭對精英教育的執著追求,實則很可能是孩子悲劇人生的前奏和不幸生活的序幕。家長對精英家庭難以傳承的失望與悲涼,掩蓋了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心與期望。
我們無法指責這個家庭�,F如今有多少父母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卻不去想是否適合孩子�!案改钢異圩�,則為之計深遠�!敝袊改笇⒆尤松脑O計和規劃,已遠超孩子本身的承受能力。把精英教育作為追求目的,把出國留學看作給孩子鋪好的路,孩子的幸與不幸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家庭榮譽的彰顯、對面子的看好。
當然,家長的焦慮與當前的教育形勢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在家庭這個小環境里,家長的心態、處事方式、教育方式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無論社會大環境多么不如人意,身為孩子最親近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年幼的孩子阻擋來自外界的壓力,而不應該因自己內心的懦弱和焦慮,給孩子增加額外的心理負擔。家風良好、家學淵源的標準之一正是在孩子教育方面心態端正。一個急于事功,處處爭強好勝的家庭,未必能形成好的家教傳統。
同樣,當“牛蛙姥爺”全家為孩子的教育一次次召開家庭會議爭得面紅耳赤時,他們也忽略了整個教育事件的中心,這個剛剛六歲的孩子。在他的幼兒時期,一方面享受著全家人對待皇帝般的呵護,一方面承擔著要成為精英的壓力。雖說“龍生龍”“鳳生鳳”,但皇子王孫都可能心智庸常,“精英家庭”當然也可能會有普通孩子。何況,孩子是優秀還是平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到了怎樣的教育。有人說最悲哀的教育,是寒門養貴子,我想,還有一種悲哀,是用精英教育對待一個普通孩子。這是精英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實話說,我有些懷疑這篇文章的真實性。一個自稱注重家學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持有這樣的人才觀和教育觀,難以讓人相信。當然,也可能是我低估了一線城市競爭的慘烈程度。但我相信,一線城市里擁有正確教育觀念、平和的親子心態的人,并不少見。
我們知道,最關心這個孩子的,當然還是他的家人。我們只能祝愿這個孩子早日擺脫抽動癥的干擾,希望他以后無論在哪里,都能享受到幸福的教育生活,更希望,多年以后如果他仍然平凡,他的家人不會因此而陷入新的與人攀比的失落情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