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的伊瑪目廣場上,一位給自己取名叫“馬云”的當地人,用漢語招呼人們到店里欣賞傳統的波斯地毯。“我在中國南昌學習過漢語,想成為和馬云一樣的大企業家!”他向過往的游客介紹道,自己對中國的體育界也很了解,所以給弟弟起的中文名字叫“馬龍”。
這一幕讓清華大學赴伊朗社會實踐支隊的13名師生記憶猶新。今年暑假,來自清華大學的38名師生,以新開設的“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為依托,分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伊朗探索伊斯蘭文明發展新機遇,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走訪絲綢之路經濟帶境外建設首站,在柬埔寨學習艾滋病防治與社會參與經驗,開啟了全球勝任力的提升之旅。
“清華學子不僅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還要做好準備到世界最需要的地方去。”課程負責人、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部長叢振濤說,2017年發布的《清華大學全球戰略》已經把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作為清華重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意在引導學生培養全球視野、堅定中國立場、樹立清華觀點。
經管學院碩士生惠澤華此行的研究課題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在伊朗的推行情況。今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將移動支付、高鐵、電子商務和共享單車評為中國改變當代世界的四樣法寶。“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再也不是千百年前的絲綢與茶葉,也不再是熊貓、電腦和服裝玩具,而是涵蓋硬件基礎設施、網絡信息服務、便捷互惠生活的新生活方式。”看到伊朗沿街店鋪掛出的支付寶二維碼、漢語廣告牌,惠澤華感慨道。
“你知道中國嗎?”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古老城市撒馬爾罕的傳統集市里,心理系博士生郭睿挨家挨戶地詢問當地商人。來此之前,她制作了一份雙語問卷。問卷結果顯示,提到中國和中國人,大部分人曾經感到遙遠而陌生,但隨著經濟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中國元素開始在青年人中流行。
7月的金邊,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片土地曾是亞洲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地方,數以萬計的人被奪去生命。柬埔寨支隊便是針對這一主題赴柬開展調研。在這里,隊員們走訪了15家相關機構,與40余位全球健康相關工作者座談,收集了詳實的一手資料,為我國防艾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在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中心的時代里,中國的青年人越來越需要具備全球勝任力。什么是全球勝任力?今年,清華發布了《全球勝任力:為走向世界做準備》的人才培養計劃,將“全球勝任力”定義為“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包含六大核心素養,即世界文化與全球議題、語言、開放與尊重、溝通與寫作、自覺與自信、道德與責任。“絲路新探”便是其中的有益嘗試,它的核心目標是帶領學生去了解真實的世界。
“在這個由少數國家強勢媒體描繪的世界里,我們知曉的、想象的世界太有限、太偏頗了。只有用自己的腳來丈量、用自己的眼來觀察、用自己的腦來思考,我們才能把握一個真實的世界。”伊朗支隊帶隊教師、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