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將全面推動學校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加快推進全球戰略,推動高層次國際化辦學和科技國際合作,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十九大代表、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近日在北京團駐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清華大學作為頂尖人才的集聚地,無疑是找到了自身的職能定位。除此之外,其他教育相關部門以及基礎教育學校,又該如何向著全球勝任力目標努力,向社會輸送優秀人才呢?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全球勝任力的內涵。
通俗地講,全球勝任力應該是指能適應國際環境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017年12月,OECD發布了階段性工作文件《為了一個包容世界的全球勝任力》,其中“全球勝任力”被定義為:從多個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能力;理解差異是如何影響觀念、判斷,以及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的能力;在尊重人類尊嚴的基礎上,與不同背景的他人進行開放、適宜、有效互動的能力。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不難得知,全球勝任力是一個有著多重維度的學習領域,涵蓋了知識與理解力、技能、態度這三個維度。只有把握了這幾個維度,我們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找到發力點。
就知識與理解力維度來說,每一個成長個體要有為應對全球化和跨文化沖突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與理解力,包括理解自身的文化規范與期望、理解他人的文化規范與期望、理解什么是全球化、具備當今有關世界性事件的知識、有關世界歷史的知識,等等。
就技能維度來說,成長個體要有為達到某一特定目標,進行復雜且有組織地思考或行為的能力。比如,用超過一種以上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與來自其他文化或國家的人們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并能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的能力;為適應新的背景和情境,調整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行為的能力;批判地分析和思考,以仔細檢查和評估信息與意義的能力,等等。
就態度維度而言,個體要擁有面對其他事件,能以沉著、穩重、健康、自信的心態應對的能力。全球勝任力要求面對來自其他文化或國家的人有開放的態度,對文化差異有全球意識,以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態度。
這就給各級各類學校,包括大學、高中以及基礎教育學校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幫助學生建立國際意識、了解國際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熟悉國際文化、了解國際規則、具備國際意識的基礎上,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如何培養全球勝任力?經驗性的學習方式非常重要。經驗性學習方式從何而來?除了為學生創造國際實踐探索機會之外,最為可行的辦法還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融進全球性議題和問題。這又給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新要求:轉變人才觀,放下分數和考試。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要通過學科學習和跨學科學習認識世界。
除了理念上的改變之外,要培養全球勝任力人才,學科教師還必須具有培養全球勝任力人才的能力,這就要求當下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立刻著眼于自己全球勝任力的培養。
先更新“一桶水”。讀書、思考、實踐,在豐富學科專業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同步提升自己有關世界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識,并將其融合到學科或者跨學科教學中。
再活用“一桶水”。實踐、研究、寫作,在豐富全球勝任力知識素養的同時要活學活用,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或者通過其他的經驗性學習方式,完成具體的任務和項目。
倒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新時代的到來,形勢喜人也逼人。要為培養全球勝任力的人才而戰,老師肚子里的“墨水”是該換一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