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時,每一位用餐者均應使自己的臨場表現合乎禮儀。下面小編整理了關于用餐禮儀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
去年秋天我在茅棚小住的時候,一早來了個和尚說想同住,這人雖然算不上威儀自在,一看就是大廟里住過的,頗懂規矩。
當家在后院燒鼎,不見客。差碎催回說,不著急,先用午飯。午飯后當家說,我們這是陰陽丹房,不留佛家清凈單,您再往前看看。和尚走后我們問當家為什么不留單。當家說,監齋觀察此人用飯,嘗用余光四下掃看數次,當知不是精勤行人,故不留單。
一次茅棚清齋,席間賓主無言。只因一個眼神,就被既成圈子摒除在外了。教養的不足,他人的損失都是連帶誤傷,真正被損害的是:喪失了融入更高級圈子的絕佳機會,也因此失去了學識更加增進的因緣。
世俗階級對于禮儀的考察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自己察覺不到的失禮細節,足以成為被他人厭惡、團體摒棄的理由。
大學云:定而后能靜。世家對于子弟的教養訓練滲透入最為細微的所在。禮儀習慣養成之后,任何的違逆都會被受訓者顯著覺知,這時禮儀也稱為遴選組合圈子的工具。所以爆發戶這種樣式上的貴族永遠不能被上層圈子認可。大學里欠發達地區上來的孩子跟都會子弟玩不到一起,不也是同樣道理么?可知教養程度,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們追求上進的重要工具。
譬如常人欲參加跛人跑步大會,為尊重故,常人可以偽跛。倘若跛人欲參加常人跑步大會,乃可以裝常乎?有教無教亦復如是。為人父母,切望兒女能成龍鳳者,豈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