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創業成功勵志事例(一)
創業女能手王思妮:種地也可以有出息
王思妮,西安市豐宣果蔬專業合作社董事長。21年前,她就已經在外面闖蕩,期間當過服務員,開過火鍋店等等,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明白。現在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了,在城里也買了房,擁有了自己的家。但王思妮的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帶著家鄉的父老鄉親,特別是留守在家的婦女姐妹們共同致富。
2012年5月,經過調研和考察,王思妮決定在家鄉關山鎮粟邑村建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對這個想法,大家褒貶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反對。家人也極力反對她的決定,“我們種了一輩子的地,種地能有啥出息啊,鄉下的人都往城里跑,你卻往農村鉆,搞不好會把掙的錢都賠進去,到時候兩手空空你該咋辦呀?”然而家人的反對并沒有影響到她,倔犟的王思妮仍舊按自己的想法進行,發展設施農業,土地問題最為關鍵,該如何把群眾的土地聚集到一起呢?
5月的某天,王思妮獨自一人戴著草帽,騎著自行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挨家挨戶地向鄉親們詳細的講述自己的想法。為什么要回家種地,種地有多大的利潤?流轉土地,大家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好處?對于大伙兒的疑慮和擔憂,王思妮都耐心地一一解釋。僅用一個中午時間她就跑完了村里53戶村民,成功流轉500多畝的土地。
6月份,王思妮又拿出了自己這么多年積攢下來的所有錢,爭取支農貸款。整合了一批會經營、懂技術的種植能手、種植大戶,成立了西安市豐宣果蔬專業合作社。為了趕在冬天來臨前把溫室搭建好,王思妮夜以繼日在工地上陪著工人,幫他們舉著指示燈,好幾次因為太困了站著站著睡著了……這股干勁兒感動了村民們,“我們沒看錯人,把咱們的土地交給她很放心!”
“鄉親們把土地交給我,我就一定要干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不能讓他們失望!”短短6個月的時間,王思妮就建成了29棟日光溫室、68棟春秋溫室、200畝節水灌溉,把辦公區、交易收購大棚、機井、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都建好了,算算前后總共已投資了1500萬元。
“我老家是山東的,這點活不算累,一個月能有千把元的收入。我們農村婦女現在家里活少,能就近掙點錢挺好的,既能貼補家用,又能照看到家里。”56歲的劉鳳云一邊干活,一邊樂呵呵地說。王思妮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像劉鳳云這樣的留守婦女有100多名,園區完全建成后,將可以帶動周邊500多名農村婦女的就業難題。
王思妮在自己的甜瓜大棚里回憶道:“雖然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可是每次回到家鄉,看著每家每戶分散、效益低下的種植模式,看著許多鄉親們的生活還很貧困、觀念仍然還很落后,我就想我應該回到家鄉創業,也算是我為鄉親們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看著溫室里誘人的瓜果蔬菜,聆聽著田間婦女們勞作時的歡聲笑語,王思妮說,現在夢想越來越近了。
創業的過程是孤獨的,會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有鼓勵你的,也有說不好的,所以必須有一個好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我們要會整合傳到我們大腦里的信息,然后經過篩選用到我們自已的創意中去。
農民創業成功勵志事例(二)
農村窮小伙2元創出2個億
低調、勤奮、精干、不善言談……劉玉棟身上充滿了上世紀70年代創業人的氣質和精神。初中畢業的他,當年闖濟南時身上只有2塊錢,但是現如今他旗下公司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了2個億。
劉玉棟的家,和其他山東農村家庭一樣:貧窮、落后、兄弟姐妹眾多。和很多農村孩子不同的是,他雖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從小獨立能力強。1987年,只有16歲的劉玉棟,念完初中帶著兩塊錢就到山東濟南“打天下”。
那時候他也沒什么手藝,找個工作非常困難,最后只能跟著一個師傅學修理自行車,做學徒。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藝不壓人,學點手藝,以后總能混口飯吃。”
劉玉棟做了兩年多的學徒,竟然掙了2萬元,“當時除了白天在店里修自行車,晚上還要到自行車廠去裝自行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獲不小。”這個“成績”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小伙兒有2萬元,在那個時候還是很少見的。”
賺了點錢,是回家蓋房子結婚,還是繼續在那里做呢?當時,他感到困惑。在農村,男孩子一般20歲就要結婚了,父母也勸他回去。但他最終還是“違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濟南大廈附近每個月花300元租了一個門頭,專門修理自行車。
細心的劉玉棟發現當時來修理自行車的人大多是喜歡吸煙和喝酒,于是他專門從別處批發進來一些煙酒放在店鋪里輔助經營。這成了他做酒類代理的原始起點,時間長了他感覺從別人那里進貨成本太高,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便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從收酒瓶開始。膽大的劉玉棟帶著1萬多塊錢,來到當年旺銷的山東蘭陵白酒廠。廠長毫無余地地拒絕了他。劉玉棟并沒有氣餒,“他不賣酒給我,我就不走,”劉玉棟回憶說在廠長的點撥下,他跑遍了整個濟南,包括商河、濟陽等地方收酒瓶。廠長沒有失信,最終還是把酒賣給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價去做,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當作鍛煉的機會。”現在,劉玉棟還慶幸自己的堅持,“這與我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1992年,在得知美國兩家洋行開始從事可口可樂、德芙等產品中國代理貿易后,21歲的劉玉棟跑到北京與這兩家洋行談判,要求在濟南代理經銷“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使劉玉棟如愿以償。
后來,他又陸續代理了費縣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東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劉玉棟完成了原始積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更大的動作還在后面。2002年10月,劉玉棟聯手瀘州老窖,開發了二十多個新產品,并取得其全國獨家代理權。他至今已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50多個著名品牌、2000多個單品的濟南代理商。不過,這并沒有讓他滿足,“我們還要做外國名酒的中國區總代理,讓中國老百姓與洋酒來個真正的親密接觸。”
目前,劉玉棟代理的產品不僅在酒水,還涉及副食調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貨等領域。“我們除了做流通環節,現在還進入了生產環節,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達達’牌,這標志著我們正式進入生產環節,具有品牌價值。”數據顯示,劉玉棟僅在濟南地區的銷售就達到1.5億元,全國銷售超過2億元。
農村創業的劉玉棟有著自己一套特殊的經營思路:“我們在酒類代理上要向國美看齊,有自己完善的網絡,專業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目前,劉玉棟正在自己專業化的路上奔跑。
農民創業成功勵志事例(三)
大學生回鄉養青蛙?年收入4000萬!
在湖南省沅江市有這樣一位大學生,大學畢業5年來,他考過公務員、研究生,也曾在職場上打拼過,但他最終選擇回農村養青蛙創業,如今他公司的年產值已達幾千萬元,不僅自己富了起來,還帶動鄉親們致富奔小康,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青蛙王子”。
不做銷售搞養殖,“青蛙王子”勇敢創業年入千萬
正在和青蛙打交道的這個人叫王理,今年29歲。王理坦率地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5年前他大學畢業時,做夢也沒想到,學經濟專業的他要養青蛙來創業,而且第一年就賺了幾十萬元。
湖南省沅江市理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理:當年產值一百二十萬,純效益是七八十萬元。現在一年的話,(產值)三四千萬(元)。
王理在自己的蛙田里
一位大學畢業生,怎么會想到去農村養殖青蛙?在今天大學生就業、擇業難的大環境下,這無疑是一個亮點,他怎么想到這個點子的?又是什么原因讓他下決心回鄉創業?王理說,這還得從他大學畢業時說起。
王理:我是2008年,在東北,吉林財經大學畢業的,當時大學畢業以后,其實我也跟這些應屆生一樣的,我去考了公務員,然后也想著去考研,最后這些都沒有考上,然后我在廣州一家公司。
王理說,考公務員和考研失利后,他應聘到廣州一家公司做營銷業務,因為肯吃苦、肯干,他的銷售業績比較突出,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扣除吃飯、住宿、交通、通訊等各項開銷后,每月能有一千多、兩千元的結余。很快,他父母和弟弟也從湖南老家來到廣州,全家人又團聚在一起,他父母更是希望他從此在廣州安定下來,為了生計,王理的父母還租了一間平房,經營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大約五千元;他弟弟靠自己打工掙錢生活,起初,一家四口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是,2008年下半年,王理母親的一次意外受傷住院,打破了他們一家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催生了王理的創業夢想。
王理:有一天我母親在廚房里面炒菜的時候,廚房里面條件不好,可能地比較滑,她當時就摔了跤。我母親正好在2005年的時候,就出過一次車禍,然后當時那個(腿上)鋼板,都還沒有拆的,所以雖然是輕輕的一跤,但是很嚴重。兩三天的一個住院的時間,也花掉將近一萬五千(元)錢,當時我記得父親對我說,仔呀,你一定要注意身體,千萬不能生病,如果生病的話,我們沒有錢治,就不能治。所以,當時這事情,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
雖然慶幸母親沒有大礙,但這一跤還是把一家人當時的積蓄都搭進去了,父親的話更讓王理感到“壓力山大”,靠一家人在廣州打拼的這點收入,不要說買房、結婚等,就是父母有個病痛自己都無法支撐,作為家里的老大,王理覺得自己理應承擔起家庭的全部經濟壓力,自主創業、掙錢成為王理的一個主要目標,他決定自己開公司,就在他嘗試多種創業的時候,一次與菜市場湖南老鄉的聊天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線商機。
王理:他們說這個青蛙這么好賣,又看得見、摸得著,應該好養,為什么沒有人去養,要不我們幾弟兄,一起去養青蛙吧。當時他們可能是當成一種玩笑話,說過以后就忘了,但是這句話,當時對我,就是眼前一亮,確實是個好事情。
別人的一句玩笑話,似乎一下點醒了王理的思路,憑著天生的樂觀精神和大學學來的經濟學知識,王理四處查找青蛙養殖的有關資料,認真分析、評估青蛙養殖的成功率。
王理:首先青蛙養殖本身是沒有先例,但是沒有先例的一個原因,不是因為它太難,或者說是它要求的環境特別嚴格,不是這個原因,只是因為它野生的一個環境下,很多你如果養殖的話,你予其養,還不如組織一幫人去捉,養殖成本比捕捉成本還高些。但是隨著農藥化肥的一個使用,環境的一個破壞越來越嚴重,這個青蛙越來越少,應該說現在已經到了這個點,野生青蛙的數量越來越少,它的一個供求肯定要出現一個矛盾。所以我如果能夠感知這個前面(商機),能夠做這個(行業)第一人,我覺得這里面的商機,肯定是特別高的。
在做足了市場分析和調研后,王理準備開始他的創業計劃,然而王理的計劃卻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
王理的母親楊輝:那肯定了沒體面,什么東西都沒有了,大學(畢業),怎么回到農村里面(創業)?
王理:(母親)是不準,如果說回農村的話,我前腳踏出門,她后腳躺在床上,就開始絕食,她是這么跟我講。
王理也理解母親的心思,母親一生都在農村生活,吃了不少苦,一心想讓王理過上城里人體面的生活,哪能剛跳出“農門”又要回去的道理。懂事的王理不和母親較勁,而是首先做通父親的工作,給父親算細賬,講長遠規劃,終于爭取到了父親的支持,父親先回鄉做前期準備工作,這邊,王理一方面繼續說服母親。
王理:到底做母親的還是心疼兒子,最后的話,她也是跟我講,算了,你去,我來守著這個(快餐)店,你如果待不下去了,還是回來。
王理的父親王正輝:不管干什么事情,成功不成功,都要先敢干。
爭取到家里人的同意只是一個開始,要創業就需資金、場地、技術,這第一個難題就是缺啟動資金,按王理估算啟動至少需4、5萬元,但家里能夠拿出的錢不到一萬元,該怎么來解決這個難題呢?
王理:錢的事情,我在接下來的這一兩個月里面,就還是干起了大學時候的老本行,就是去大學城里面,去賣公務員的書籍,去賣一些飾品,擺擺地攤做這些小生意,應該說我大學里面,就靠這些賺了一、兩萬(元)錢。另外的話,上班這些我是做銷售,我跑得更加勤一點,再跟別人合伙搞了一個燒烤攤,應該說運氣還可以,兩個月的時間,雖然說人瘦了一圈,但是還是攢了四萬六千(元)錢。
通過辛苦的兼職,王理終于賺到啟動資金,他謝絕了公司領導的一再挽留,辭職回到湖南老家,開始了他“青蛙王子”的創業之路。
王理:我當時跟我父親就講,我們回來的目的不光是自己養殖,而且是通過自己這個點帶動一個面,我管理回到農村,我絕對不只是想養幾只青蛙,我是想把這個作為一個事情,甚至能做一個企業長青的事業。
既然是作為一個普遍推廣的事業來做,那么養殖品種就非常重要,那養殖什么樣的蛙才合適呢?
王理:除了牛蛙、除了美國青蛙,這些已經相對成熟的,蛙類(養殖)的話,只有這個棘胸蛙、黑斑蛙、林蛙這些,但是林蛙、棘胸蛙它們受一個自然條件的約束,是非常厲害的,它一定要在某種特殊的氣候條件,它才能夠養殖,只有這個黑斑蛙,它可以大面積的推廣。
所謂黑斑蛙,也就是農村最常見的野生青蛙,有些地方也稱作田雞,它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國內大多數地方都能生存,確定好了品種后,王家父子和兩個朋友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地頭苦干,不斷試驗、育種,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眼看半年時間過去了,大批的青蛙終于可以上市了。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理遇到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道坎。
王理:對有這個經濟利用價(值)、允許馴養繁殖的蛙,其實國家(法律)有明確的一個規定,只有四種(可以養殖),虎紋蛙、美國青蛙、林蛙和棘胸蛙,沒有黑斑蛙。你沒有相關的手續的話,你自己拿到街上去賣,你這是犯法。按照規定的話,只要超過50只野生動物,也就是說不到5斤蛙,你就已經觸犯了刑法,可以判你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了。所以當時我們也是比較著急,因為距離青蛙,馬上要上市(銷售),可能一兩個月的時間,我當時就直接去林業局。
湖南省沅江市林業局副局長吳先云:就是對經營青蛙方面,我們政策上還有點尷尬,國內就是說,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根據生物法,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法,還是可以養殖的。就是說,能不能辦這個(養殖許可)證,沒有先例。
一聽說自己養的青蛙還不能辦養殖許可證,王理的腦袋嗡地一聲,就像被打了一悶棍,他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好在當地林業局的領導知道這件事情后,看到他這樣有決心干事業,非常重視他的問題,經多次向上反映、溝通、事情總算有了轉機。
湖南省沅江市林業局副局長吳先云:在省林業廳,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就是說能夠辦這個證。不僅如此,當地科技有關部門也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認證。
湖南省沅江市科技局黨組書記丁璞:他養青蛙這個路子是正確的,為什么?一個市場有需求。第二個,國家的這個野生青蛙要進行保護,所以在野地不讓去抓,但是養(殖)的,是可以進行產作的,這個市場有需求,迎合和市場。第三個說,這個養青蛙是完全可行的,不是很難養,并且我們科技廳進行認證,認可了他這個,他這個養殖的方式。
王理說,當他聽到林業局領導說給予他們大學生創業特事特辦的時候,他內心的激動、喜悅,不亞于拿到高考錄取通知書。
王理:我當時記得很清楚,那個領導跟我講,他說王理,你說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好辦法是什么?我說保護野生動物最好的辦法是養殖,他說沒錯,最好的辦法就是你養殖,只有這么的,才能夠最好的保護。我們特殊事情、特殊處理,我們給你特批,湖南省第一張黑斑蛙的養殖許可證。就是這么的,一共跑了八次林業局,最后終于把它拿下來了,我記得當時拿下來這張證件的那一刻,可能比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應該說是人生中最頭腦發蒙的一件事情了。
拿到養殖許可證后,王理的青蛙順利上市,第一年銷售,他的純利潤就有7、80萬元。現在,他的年銷售額已達3、4千萬元。
共青團沅江市委書記李謀: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像現在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就鄉村而言,就20、30個人,大概有24、25個人的樣子。包括……甚至養很多牛,養很多豬。
湖南省沅江市常務副市長蔡光輝:每年考入大學二本以上的,大概就是6萬人。但是每年畢業以后,還是絕大多數人留在外地,每年大概有100多人,回到我們自己家鄉。最近幾年,我們湖南省在搞創業工程,大學生創業,是我們這邊,創業的一個部分,近三年我們大概扶持了,200多人的大學生畢業創業。
一位從農村考到城里的大學生,畢業后最終選擇返鄉養青蛙,能夠舍棄自己頭上的光環,卸下身上的包袱,這是因為他尊重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更可貴的是他對故鄉的情懷,希望領著相親們一起富裕,年輕輕輕,卻對自我與責任有深刻的認識,難能可貴。